杜陵叟

白居易 〔唐代〕 白居易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杜陵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诗题下有一行自注:“伤农夫之困矣。”可见这首诗的内容是同情农民生活的困苦。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写了两个使农民的生活受苦受难的直接原因,一个是上天的自然灾害,另一个则是人为的灾祸;后半部分指出官僚制度的黑暗与腐败,横征暴敛,巧取豪夺,是全诗的深刻之处。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杜陵(1)(2)杜陵(1)居,岁种薄田(3)一顷余。

杜陵老头居住在杜陵,每年种了贫瘠的田地一顷多。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4)多黄死。

三月份没有雨刮着旱风,麦苗不开花大多枯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5)

九月份降霜秋天寒冷早,禾穗没熟都已经干枯。

长吏(6)明知不申破(7),急敛暴征求考课(8)

官吏明明知道但不报告真相,急迫收租、凶暴征税以求通过考核得奖赏。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9)衣食将何如?

典当桑园、出卖田地来缴纳官府规定的租税,明年的衣食将怎么办?

剥我身上(10),夺我口中(11)

剥去我们身上的衣服,夺掉我们口中的粮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12)食人肉?

虐害人伤害物的就是豺狼,何必爪牙像钩、牙齿像锯一样地吃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13)知人(14)

不知什么人报告了皇帝,皇帝心中怜悯、了解人们的困苦。

白麻纸上书德音(15)京畿(16)尽放今年税。

白麻纸上书写着施恩布德的诏令,京城附近全部免除今年的租税。

昨日里胥(17)(18)到门,手持敕牒(19)(20)乡村。

昨天里长才到门口来,手里拿着公文张贴在乡村中。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21)吾君(22)免恩。

十家缴纳的租税九家已送完,白白地受了我们君王免除租税的恩惠。

注释

(1)杜陵:地名,即汉宣帝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的少陵原上。

(2)叟:年老的男人。

(3)薄田:贫瘠的田地。

(4)秀:植物抽穗开花。

(5)青乾:谓庄稼的子实还未长饱就干浆了。

(6)长吏:泛指上级长官,这里是指的杜陵所在地的地方官。

(7)申破:上报说明;申报。

(8)考课:指古代考查官员政绩的好坏,以此作为升降的标准。

(9)明年:次年;今年的下一年。

(10)帛:丝织品。

(11)粟:小米,也泛指谷类。

(12)钩爪锯牙:指鸟兽尖曲、锋利的爪、牙。喻人的凶恶残暴。

(13)恻隐:见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即同情。

(14)弊:衰落;疲惫。

(15)书德音:宣布恩诏,即下文所言减免赋税的诏令。德音:用以指帝王的诏书。至唐宋,诏敕之外,别有德音一体,用于施惠宽恤之事,犹言恩诏。

(16)京畿:古时称国都及其行政官署所辖地区。杜陵所在地属国都长安的郊区。

(17)里胥:古代指地方上的一里之长,是低级官吏,负责管理事务。

(18)方:才,刚刚。

(19)敕牒:传达诏令的文书。

(20)榜:张贴,张挂。

(21)虚受:空受。

(22)蠲:除去,免除。

创作背景

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的冬天到第二年的春天,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边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旱灾。白居易是在元和三年刚刚担任左拾遗一职的,此时上书力陈旱情严重,民生疾苦,请求朝廷能够及时认真“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白居易的一番忠诚打动了宪宗皇帝,他不但批准了白居易的奏请,还下了一道“罪己诏”。可是令白居易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切只不过是障眼法而已,不管皇帝的免税是否出于真心,但是官吏却是绝不肯照章办事的,因为这样一来,他们的政绩就要受到影响,他们的官路也会不再亨通。所以,他们用一套阳奉阴违的“锦囊妙计”,那就是拖延不办,对此,白居易也是莫可奈何的了。这样一来,受灾的老百姓并没有从中得到任何的恩赐与救济,免除租税的诏书竟成了一纸空文。白居易在悲愤之余,忍不住提笔写下了《轻肥》和《杜陵叟》两首诗。

拼音版

língsǒu

língsǒulíngsuìzhòngtiánqǐng

sānyuèhànfēngmàimiáoxiùduōhuáng

jiǔyuèjiàngshuāngqiūzǎohánsuìwèishújiēqīnggān

zhǎngmíngzhīshēnliǎnbàozhēngqiúkǎo

diǎnsāngmàiguānmíngniánshíjiāng

shēnshàngduókǒuzhōng

nüèrénhàicháilánggōuzhǎoshírénròu

zhīrénzòuhuángxīnyǐnzhīrén

báizhǐshàngshūyīnjīngjìnfàngjīnniánshuì

zuófāngdàoménshǒuchíchìdiébǎngxiāngcūn

shíjiāshuìjiǔjiāshòujūnjuānmiǎnēn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诗魔)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