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杜甫 〔唐代〕 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冬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和颔联写眼前之景,言诗人旅居冬至的情形;颈联和尾联写诗人由冬至而回忆起长安的冬至日情形。全诗由诗人一己的漂泊流浪联想到朝廷,集中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八句皆对,律对严整,感情深挚,具有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年年至日(1)长为客(2)忽忽(3)穷愁泥杀人(4)

年年到冬至这天,我总是在他乡做客,神情恍恍惚惚,穷困和愁苦啊,简直都要磨缠死人。

江上形容(5)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我流寓江湖,自照形貌,好像只有我是独独衰老,而这万里天涯,一些风俗和人情也仿佛都是各自相亲。

杖藜(6)雪后临丹壑(7)鸣玉(8)朝来散紫宸(9)

在大雪之后,我拄着藜杖踱步到这满是丹枫红岩的荒山野壑,竟不禁想到宫殿里边早朝刚散,那些文官武将们的身上响着佩玉,该也离开了紫宸殿的宫门。

心折(10)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11)

这时候,我仿佛心地已经折碎,不剩一寸,望着前路就心乱眼迷。请问,我要站在什么地方,才能够看得见那故国三秦?

注释

(1)至日:即冬至日,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2)长为客:长久地成为远离亲人的羁旅之人。

(3)忽忽:飘忽不定的样子。

(4)泥杀人:胶滞纠缠的样子。

(5)形容:指神态躯体。

(6)杖藜:拐杖。

(7)丹壑:道家所在之地。

(8)鸣玉:古时官员所骑马上要镶佩玉器作为装饰,马行走时发出碰撞之声。

(9)紫宸:唐大明宫中的紫宸殿。

(10)心折:心碎。

(11)三秦:原指长安附近古秦国之地,此代指朝廷。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在夔州度过了弃官飘零以来的第九个冬至日。长年为客流落异乡的杜甫每逢岁时节令都会生发无穷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冬至》抒怀。

拼音版

dōngzhì

niánniánzhìchángwéiqióngchóushārén

jiāngshàngxíngrónglǎotiānbiānfēngxiāngqīn

zhàngxuěhòulíndānmíngzhāoláisànchén

xīnzhéshícùnchùjiànsānqín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