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别业

王维 〔唐代〕 王维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辋川别业》是唐代诗人、画家王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写作者在辋川(今陕西蓝田西南)隐居时期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表现了作者对乡间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全诗清新明快,意境优美。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不到东山(1)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2)

没到东山已经将近一年,归来正好赶上耕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3)染,水上桃花红(4)(5)

细雨涤尘草色绿可染衣,水边桃花红艳如火将燃。

优娄(6)比丘(7)经论(8)学,伛偻(9)丈人(10)乡里贤。

从事经论学的有道高僧,年老伛偻了的超逸乡贤。

披衣(11)倒屣(12)且相见,相欢语笑(13)衡门(14)前。

披衣倒屣出来和我相见,开怀谈笑站在柴门之前。

注释

(1)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2)春田:春季的田地。《宋书·周朗传》:“春田三顷,秋园五畦。”

(3)堪:可以,能够。

(4)欲:一作“亦”。

(5)然:同“燃”。

(6)优娄:释迦牟尼的弟子。

(7)比丘:亦作“比邱”。梵语的音译,意为乞者,谓乞法于佛,乞食于施主,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俗称和尚。

(8)经论:佛教指三藏中的经藏与论藏。《梁书·谢举传》:“为晋陵郡时,常与义僧递讲经论。”

(9)伛偻:特指脊梁弯曲,驼背。

(10)丈人:古时对老人的尊称。《庄子》外篇·卷七上《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11)披衣:将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

(12)倒屣:急于出迎,把鞋倒穿。《三国志》卷二十一《魏志·王粲传》:“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后因以形容热情迎客。

(13)语笑:谈笑。

(14)衡门:横木为门,代指简陋的房屋。《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汉毛氏传:“衡门,横木为门,言浅陋也。栖迟,游息也。”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李林甫当政时。天宝三载(744)后王维买下宋之问位于辋川山谷(今陕西蓝田西南10余公里处)的辋川山庄,并在其基础上营建园林别墅,作为他母亲奉佛修行的隐居之地。王维隐居辋川别业期间,创作了许多山水田园诗,《辋川别业》是其中的一首。

拼音版

wǎngchuānbié

dàodōngshānxiàngniánguīláicáizhòngchūntián

zhōngcǎo绿kānrǎnshuǐshàngtáohuāhóngrán

yōulóuqiūjīnglùnxuézhàngrénxiāngxián

dàoqiěxiāngjiànxiānghuānxiàohéngménqián

作者简介

王维

王维(诗佛)

唐朝著名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