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晦日游越王台二首·其二

杨万里 〔宋代〕 杨万里

越王台上落花春,一掬山光两袖尘。

随分杯盘随处醉,自怜不及踏青人。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三月晦日游越王台二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第二首前两句写越王台上的春景,后两句抒发不如游人。这两首诗用语平易圆润,自然流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越王台上落花春,一掬(1)山光两袖尘。

暮春时节,越王台上的花卉多已凋落,山色清明秀丽而我却两袖沾满了灰尘。

随分杯盘(2)随处醉,自怜不及踏青(3)人。

游人按照各人的量来喝酒,喝醉了酒到处游逛,官员因为身份的约束,反而不如寻常百姓。

注释

(1)一掬:一捧。山光一掬,言如可掬捧,近逼眉睫。

(2)随分杯盘:就是按照各人的量来喝酒、吃东西。随分,是随意、随便、各随其分的意思。

(3)踏青:春日草生,地面青绿,故古人称春日出游为踏青。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杨万里被任命为广东常平茶盐提举。次年二月十九日,他从江西过大庾岭,进入广东月中抵达广州官舍。到了三月底的那一天,他就登上了广州城北的越秀山,游览了著名的越王台旧址,写下这两首诗。

文学赏析

第二首诗写越王台周围景色和游人的动态,以及作者由此生发的感想。“越王台上落花春”。概括写出越王台上的春景。南国春早,暮春三月,广州已是春残花落的时候。越秀山上的各种木本、草本花卉,此时,多已凋落,那当然又别具一种气象,因为花落对广州来说,不是伤感的象征,它一年四季都有花开,新新不绝,此时落花满地,反给地面、空间增添了色彩。“一掬山光两袖尘。”这里既有景物描写,也有面对景物所作出的心理反应。“一掬山光”,极写山色之清明秀丽,就像可以捧起来欣赏似的。山色如此,而自己这个人却是两袖沾满了灰尘(这自然是一种比喻),相当的庸俗委琐。一种面对自然的相形见拙、自惭形秽之感,油然而生。实际上也就是对官场的一种否定。“随分杯盘随处醉”两句,写游人动态和作者见到他们所引起的感想。附近的游人按照各人的量来喝酒、吃东西,他们喝醉了酒,自由自在地到处游逛,无拘无束;反观自己,却因为官员身分,处处受到约束,一点不能随便;面对着这群“踏青人”,真有点自怜自叹了。古代官民壁垒森严,当官的不能混在老百姓丛中游乐,“肃静”、“回避”的一套代表威严的措施,把他们与老百姓分隔开来;他们自然也不能在公众场所失态。所以一些性情比较洒脱的官员,就不免有不堪拘束之叹;明朝的袁宏道甚至还因此辞掉了吴县县令。杨万里也是个喜爱山水、性格洒脱的人,这首诗,反映了他这方面的本色。

这两首诗,同作者代表性的俳俚谐趣风格是不大相同的,比较平易圆润;肆心而发,率口而成,具有自然流畅的特点。

作者简介

杨万里

杨万里

南宋文学家、理学家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孝宗初,知奉新县,历大常博士、大学侍读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主张抗金。工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擅长“活法”,时称“诚斋体”,其特点为: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但只有四千二百首流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其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亦能文。有《诚斋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