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晴至江渡》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自己在雨后放晴的一天傍晚远步江边渡口时的心情;结尾两句写江边渡口雨停水退后的景象。全诗精深含蓄,抒情婉转;久雨蛰居之苦,远谪飘泊之痛,皆在不言之中。
江雨初晴思远步(2),日西独向愚溪(3)渡(1)。
江边的雨季停歇,我便想着要去远郊散步,夕阳西下的时候便独自走到愚溪渡口。
渡头水落(4)村径(5)成(6),撩乱(7)浮槎(8)在高树。
渡口的洪水已落下,露出了走向村中的小路,而在高高的树上,却挂满了涨水时留在枝头上的浮木。
(1)渡:渡口。
(2)远步:漫步,游历。
(3)愚溪:在永州。
(4)水落:江水因雨而涨,雨停则水渐退去。
(5)村径:村间通向渡口的小路。
(6)成:显现,露出。
(7)撩乱:纷乱。
(8)浮槎:水中浮木。
《雨晴至江渡》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柳宗元在永州,其在永州潇水上游的冉溪买地筑屋定居,并将冉溪改名为愚溪,时柳宗元宴游西山后,继而又游钴鉧潭、西小丘、小石潭等,此诗是在江雨初晴的情况下,在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独自游观愚溪渡而作。
柳宗元的《雨晴至江渡》,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二十八个字。初读起来好像很容易理解,诗的前两句,写他在雨后初晴的一天傍晚,独自到江边散步。后两句写他在愚溪渡口旁,雨停水退后所见到的景象。
河里的洪水太大,大到连村旁的小路都被淹没了。而且,水中漂浮的木筏,也被冲散了,有的高挂在岸边的树枝上。说明这场雨下得太猛,下得太久,自已在屋里憋的时间太长了。久雨初晴,才迫不及待地要到江边来走一走,放松放松自已被压抑的心情。第二句中有一个“独”字,用得非常巧妙,不仅是写实,也是写虚。写实,是指他独自一人到江边来散步;写虚,是指当年一起参加“永贞革新”的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都被发配到偏远的州府,自己孤身人来到永州,势单力薄,难以再成气候。第四句中有一个“在”字,用得鲜活。因为木筏所处的位置,应该漂浮“在水中”,现在却被漫天洪水冲到岸边的树上,“在高树”三字,让人叹然思然,不胜感慨。
诗歌虽短,但有很强的逻辑性。第一句中,“江雨初晴”是“思远步”的原因,也是这首诗歌的前提。第二句是把“思远步”的想法付诸实践,来到愚溪渡头。三四两句,则是“思远步”过程中所目睹到的景色。仔细想来,第一句中的“初”字,显示了诗人雨后急于外出散步的迫不及待,所以尽管已经“日西”,诗人还是“独向愚溪渡”。后两句又是“远步”时所目睹到的景色,诗人运用极为简洁的语言,含蓄地写出了刚才大雨中愚溪的水势以及水势过后在夕阳笼罩下的恬淡和宁静。柳宗元对佛理领会很深,读柳宗元的这首诗,会感到禅宗非理性的直觉体验对其艺术构思的影响。诗人写雨后散步时所见到的景象,仅以水落后显露出的村径以及大水过后遗存的物象为着眼点,淡淡几笔,既生动又逼真。这种“淡”,不仅是语言色泽上的“淡",更多的是创作主体心境的“淡”。平淡的风格,来源于诗人无所系缚、任运自在,如天空中的游云一般不执著于物的主体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