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前四句抓住蝉鸣的特点来写,突出其“高难饱”“恨费声”的遭遇和处境,同时以蝉的彻夜悲鸣反衬树的碧绿无情。后四句由蝉及己,想到自己官职低微,漂泊不定,田园荒芜,举家清贫,真是感慨良多。此诗借咏蝉托物言志,寄托身世之慨,既写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境况,也寄托自己高洁的品格。全诗采用人、蝉对照的写法,着笔于两者的相同点,一改秋蝉在诗歌中只寄寓凄凉而缺乏内涵的意象特征,赋予秋蝉全新的形象,是咏怀诗中的经典之作。
本以(1)高难饱(2),徒劳恨费声(3)。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4)疏欲断(5),一树碧(6)无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薄宦(7)梗犹泛(8),故园(9)芜已平(10)。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君(11)最相警(12),我亦(13)举家清(14)。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1)以:因。
(2)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3)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费:徒然。
(4)五更: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5)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6)碧:绿。
(7)薄宦:指官职卑微。
(8)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梗:指树木的枝条。
(9)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10)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芜:荒草。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
(11)君:指蝉。
(12)警:提醒。
(13)亦:也。
(14)举家清:全家清贫。举:全。清:清贫,清高。
李商隐生当晚唐时期,一生经历由唐宪宗至唐宣宗六朝,正值牛李党争相当激化之时。李商隐初依牛党,后改投李党,一直在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挣扎,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蝉》此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秋,当时诗人仕途不顺,希望得到令狐绹的帮助提携,但遭到拒绝。诗人从桂管观察使郑亚幕府归来,行至夔峡,有感于自己如“梗泛”的漂泊生活,写下了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