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 〔唐代〕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前四句抓住蝉鸣的特点来写,突出其“高难饱”“恨费声”的遭遇和处境,同时以蝉的彻夜悲鸣反衬树的碧绿无情。后四句由蝉及己,想到自己官职低微,漂泊不定,田园荒芜,举家清贫,真是感慨良多。此诗借咏蝉托物言志,寄托身世之慨,既写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境况,也寄托自己高洁的品格。全诗采用人、蝉对照的写法,着笔于两者的相同点,一改秋蝉在诗歌中只寄寓凄凉而缺乏内涵的意象特征,赋予秋蝉全新的形象,是咏怀诗中的经典之作。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1)高难饱(2),徒劳恨费声(3)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4)疏欲断(5),一树(6)无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薄宦(7)梗犹泛(8)故园(9)芜已平(10)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11)最相(12),我(13)举家清(14)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注释

(1)以:因。

(2)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3)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费:徒然。

(4)五更: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5)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6)碧:绿。

(7)薄宦:指官职卑微。

(8)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梗:指树木的枝条。

(9)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10)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芜:荒草。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

(11)君:指蝉。

(12)警:提醒。

(13)亦:也。

(14)举家清:全家清贫。举:全。清:清贫,清高。

创作背景

李商隐生当晚唐时期,一生经历由唐宪宗至唐宣宗六朝,正值牛李党争相当激化之时。李商隐初依牛党,后改投李党,一直在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挣扎,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蝉》此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秋,当时诗人仕途不顺,希望得到令狐绹的帮助提携,但遭到拒绝。诗人从桂管观察使郑亚幕府归来,行至夔峡,有感于自己如“梗泛”的漂泊生活,写下了这首诗。

拼音版

chán

běngāonánbǎoláohènfèishēng

gēngshūduànshùqíng

huàngěngyóufànyuánpíng

fánjūnzuìxiāngjǐngjiāqīng

作者简介

李商隐

李商隐(七律圣手)

晚唐著名诗人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