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来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崖门谒三忠祠》是清初诗人陈恭尹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首联总写诗人情绪;颔联描写诗人拜古祠,敬忠烈,表明自己平生与古代仁人相同;颈联叙述复明无望,向山海发出抱怨;尾联表明对忠烈的敬仰,也吐露诗人的心声。全诗借凭吊三位忠烈,将古今融为一炉。抒写亡国哀痛,格调沉郁深切,为诗人代表作之一。
山木萧萧(3)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又吹起了萧萧的山风,崖门山下,海浪至今还在悲鸣。
一声望帝(4)啼荒殿,十载愁人(5)来古祠。
荒殿里杜鹃声声啼血,奔波十年的愁苦人,前来拜竭三位忠臣。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6)。
既然海水尚被崖门分隔,何以江山没有地界限制异族入境?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7)读旧碑(8)。
舟泊崖门,我也感受到败亡日的艰难,怀着敬畏之心,阅读布满苍苔的碑文。
(1)崖门:即崖门山,在广东新会县南海中,南宋末年为抗元的最后据点。
(2)三忠祠: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所建的祠堂,建于陆秀夫投海处。
(3)萧萧:摇动的样子。
(4)望帝:又名杜宇,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后国亡身死,化为杜鹃鸟,每逢暮春便作哀啼,其声令人痛楚酸恻。
(5)十载愁人:诗人自称。诗人作此诗时明朝灭亡已十年,故云。
(6)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谓海水尚有上、下门分别其流,被占领的国土则无从区别华夷界限。
(7)苍苔:青苔。
(8)旧碑:指表彰三忠的碑文。
《崖门谒三忠祠》作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时诗人途经崖门,凭吊患烈,感慨万千,于是便写下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