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门谒三忠祠

陈恭尹 〔清代〕 陈恭尹

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来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崖门谒三忠祠》是清初诗人陈恭尹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首联总写诗人情绪;颔联描写诗人拜古祠,敬忠烈,表明自己平生与古代仁人相同;颈联叙述复明无望,向山海发出抱怨;尾联表明对忠烈的敬仰,也吐露诗人的心声。全诗借凭吊三位忠烈,将古今融为一炉。抒写亡国哀痛,格调沉郁深切,为诗人代表作之一。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山木萧萧(3)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又吹起了萧萧的山风,崖门山下,海浪至今还在悲鸣。

一声望帝(4)啼荒殿,十载愁人(5)来古祠。

荒殿里杜鹃声声啼血,奔波十年的愁苦人,前来拜竭三位忠臣。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6)

既然海水尚被崖门分隔,何以江山没有地界限制异族入境?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7)旧碑(8)

舟泊崖门,我也感受到败亡日的艰难,怀着敬畏之心,阅读布满苍苔的碑文。

注释

(1)崖门:即崖门山,在广东新会县南海中,南宋末年为抗元的最后据点。

(2)三忠祠: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所建的祠堂,建于陆秀夫投海处。

(3)萧萧:摇动的样子。

(4)望帝:又名杜宇,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后国亡身死,化为杜鹃鸟,每逢暮春便作哀啼,其声令人痛楚酸恻。

(5)十载愁人:诗人自称。诗人作此诗时明朝灭亡已十年,故云。

(6)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谓海水尚有上、下门分别其流,被占领的国土则无从区别华夷界限。

(7)苍苔:青苔。

(8)旧碑:指表彰三忠的碑文。

创作背景

《崖门谒三忠祠》作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时诗人途经崖门,凭吊患烈,感慨万千,于是便写下这首诗。

拼音版

ménsānzhōng

shānxiāoxiāofēngyòuchuīliǎnglàngzhìjīnbēi

shēngwànghuāngdiàn殿shízǎichóurénlái

hǎishuǐyǒuménfēnshàngxiàjiāngshānxiànhuá

tíngzhōujiānnánwèixiàngcāngtáijiùbēi

作者简介

陈恭尹

陈恭尹

清初诗人,岭南三大家之一

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号半峰,晚号独漉山人,广东顺德人。十二岁丧母,十四岁明亡,十五岁补南明唐王朝诸生而同年唐王兵败被杀,十七岁时父亲陈邦彦因参加桂王朝抗清被捕就义,全家遇难,只他一人幸免逃匿。因继父志,不肯事清,辞家远游。后筑室羊城之南,以诗文自娱,自称罗浮布衣。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工诗,沉郁顿挫,多写亡国之痛。有《独漉堂集》。终生不在清朝应试和出仕,保持遗民志节。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