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庸关者,古之谭守者之言也。龚子曰:“疑若可守然。”“何以疑若守然?”
曰:“出昌平州,山东西远相望,俄然而相辏相赴,以至相蹙,居庸置其间,如因两山以为之门,故曰:疑若可守然。”
关凡四重,南口者,下关也,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十五里,曰中关,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又十五里,曰上关,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又十五里,曰八达岭,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盖自南口之南门,至于八达岭之北门,凡四十八里,关之首尾具制如是,故曰:“疑苦可守然。”
下关最下,中关高倍之,八达岭之俯南口也,如窥井形然,故曰:“疑若可守然。”
自入南口,城甃有天竺字、蒙古字。上关之北门,大书曰:“居庸关,景泰二年修。”
八达岭之北门,大书曰:“北门锁钥,景泰三年建。”
自入南口,流水啮吾马蹄,涉之,㻜然鸣;弄之,则忽涌忽洑而尽态;迹之,则至乎八达岭而穷。八达岭者,古隰余水之源也。
自入南口,木多文杏、苹婆、棠梨,皆怒华。
自入南口,或容十骑,或容两骑,或容一骑。蒙古自北来,鞭橐驼,与余摩肩行。时时橐驼冲余骑颠,余亦挝蒙古帽,堕于橐驼前。蒙古大笑,余乃私叹曰:“若蒙古,古者建置居庸关之所以然,非以若耶?余,江左士也,使余生赵宋世,目尚不得睹燕赵,安得与反毳者相挝戏乎万山间?生我圣清中外一家之世,岂不傲古人哉!”
蒙古来者,是岁克什克腾、苏尼特,皆入京诣理藩院交马云。
自入南口,多雾,若小雨。过中关,见税亭焉。问其吏曰:“今法网宽大,税有漏乎?”
曰:“大筐小筐,大偷橐驼小偷羊。”
余叹曰:“信若是,是有间道矣。”
自入南口,四山之陂陀之隙有护边墙数十处,问其民,皆言是明时修。微税吏言,吾固知有间道出没于此护边墙之间。承平之世,漏税而已。设生昔之世,与凡守关以为险之世,有不大骇北兵自天而降者哉!
降自八达岭,地遂平,又五里,曰坌道。
《说居庸关》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既是一篇简明的地理志,介绍了居庸关的位置走向、建筑文物和自然环境等概况,又用外族的归顺、间道的存在、城墙的失修隐然流露了险关不足恃的思想。行文非常别致,风格悠游独特,反复用“疑若可守然”和“自入南口”等句子,不仅清楚了条理,也强调了寄寓在客观描述中的深意。全文在谋篇布局及句型词法方面,以新取胜,独树一帜。
居庸关(1)者,古之谭(2)守者之言也。龚子曰:“疑若可守然。”“何以疑若守然?”
居庸关,是古时谈守御的人时常提及的呀!我说:“那地方似乎可以守备的”“为什么呢?”
曰:“出昌平州(3),山东西远相望,俄然(4)而相辏(5)相赴,以至相蹙(6),居庸置其间,如因两山以为之门,故曰:疑若可守然。”
回答是:“出昌平州,山便分东西两面,远远地互相对峙着,忽然互相趋近,终至紧接在一起,居庸关建筑在这中间,好像靠着两座山来为它们作门户,所以说:‘似乎是可以守备的。’”
关凡四重,南口者,下关也,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十五里,曰中关,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又十五里,曰上关,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又十五里,曰八达岭,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盖自南口之南门,至于八达岭之北门,凡四十八里,关之首尾具制(7)如是,故曰:“疑苦可守然。”
居庸关共四层,南口是下关,造一座城,城的南门到北门一里路。出北门又十五里的地方,叫中关,又造一座城,南门到北门一里路。走出北门十五里的地方,叫上关,又造一座城,南门到北门又是一里路。走出北门十五里的地方,叫八达岭,又造一座城,南门到北门也是一里路。从南口的南门到八达岭的北门,共四十八里。关的起点和终点的建筑规模就是这样的。所以说:“似乎是可以守备的。”
下关最下,中关高倍之,八达岭之俯南口也,如窥井形然,故曰:“疑若可守然。”
下关在最下面,中关高出一倍,在八达岭上向下看南口,像看井一样,所以说:“似乎是可以守备的。”
自入南口,城甃(8)有天竺字(9)、蒙古字。上关之北门,大书曰:“居庸关,景泰二年(10)修。”
自从进了南口后,城墙的砌石上有梵文,有蒙古文。上关的北门,写着“居庸关,景泰二年修”
八达岭之北门,大书曰:“北门锁钥(11),景泰三年建。”
几个大字。八达岭北门,写着“北门锁钥,景泰三年建”几个大字。
自入南口,流水啮(12)吾马蹄,涉之,㻜然(13)鸣;弄之,则忽涌忽洑(14)而尽态;迹之,则至乎八达岭而穷。八达岭者,古隰余水(15)之源也。
自从进了南口后,流水浸没着我的马蹄,涉在水里,淙淙地响着;拔弄它,忽而涌起,忽而回旋,形状不停地变换着;沿着水走,直到八达岭为止。八达岭是古时隰余水的水源。
自入南口,木多文杏(16)、苹婆(17)、棠梨(18),皆怒华(19)。
自从走进了南口,树木多杏、苹果和棠梨,花都开得很盛。
自入南口,或容十骑,或容两骑,或容一骑。蒙古自北来,鞭橐驼(20),与余摩肩行。时时橐驼(20)冲余骑颠,余亦挝(21)蒙古帽,堕于橐驼(20)前。蒙古大笑,余乃私叹曰:“若(22)蒙古,古者建置居庸关之所以然,非以若(22)耶?余,江左(23)士也,使余生赵宋世,目尚不得睹燕赵(24),安得与反毳(25)者相挝(21)戏乎万山间?生我圣清中外一家之世,岂不傲古人哉!”
自从走进了南口,阔的地方可走十匹马,狭窄些的可走两匹马,或只可走一匹马。蒙古人从北面来,驱赶着骆驼,和我擦肩而行。骆驼常常撞着我的马头,我也击着蒙古人的帽子,落在骆驼前面,蒙古人大笑起来。我便私下叹道:“你们蒙古人,古时之所以要筑居庸关,不是为了防你们吗?我是江南人,假如我生活在宋朝,连燕赵的地方都看不到,怎么能够和反穿皮衣的人在万山中相互击打嬉戏呢?我生在清朝中外一家的时代,难道不可以向古人夸耀么?”
蒙古来者,是岁克什克腾、苏尼特(27),皆入京诣理藩院(28)交马(29)云。
蒙古人来的,这一年有克什克腾、苏尼特,据说都是到理藩院进贡马匹的。
自入南口,多雾,若小雨。过中关,见税亭焉。问其吏曰:“今法网宽大,税有漏乎?”
自从走进了南口后,多迷雾,像下了小雨一般。走过中关,见一所税亭,问那收税官道:“现在法律宽大,有漏税的吗?”
曰:“大筐小筐,大偷橐驼小偷羊(30)。”
他说:“大筐小筐的,大的偷走过骆驼,小的偷走过羊。”
余叹曰:“信若是,是有间道(31)矣。”
我感叹道:“确实像税务官说的那样的话,这里一定有小路了!”
自入南口,四山之陂陀(32)之隙有护边墙数十处,问其民,皆言是明时修。微(33)税吏言,吾固知有间道出没于此护边墙之间。承平之世,漏税而已。设生昔之世,与凡守关以为险之世,有不大骇北兵自天而降者哉!
自从走进了南口后,四面山脚边的空隙中,有护边墙几十处,询问那里的百姓,都说是明朝时候修的。没有收税官的话,我本来也知道那小路便出没在这护边墙中间了。太平的时候,不过漏些税罢了。如果生在古时候,和守关当作险要的时世,不是要大惊着北兵从天而降了吗?
降自八达岭,地遂平,又五里,曰坌道(34)。
从八达岭下去,地势平坦了,再走五里,便到坌道。
(1)居庸关:旧称军都关、荆门关,在北京昌平县西北部。是长城要口之一,明洪武元年修建,与紫荆、倒马合称“内三关”。
(2)谭:同“谈”。居庸关建筑在居庸山上,两山夹峙,悬崖峭壁,形势险要,在《淮南子》等书中,古人已提到:天下九塞,居庸其一。
(3)昌平州: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北部的昌平县,离北京八十里。
(4)俄然:突然。
(5)辏:车轮的辐集中于毂上。引申为聚集。
(6)蹙:迫促,局促。此处形容重叠,挤在一起。
(7)具制:具体的体制、格局。
(8)城甃:城墙的砖石。
(9)天竺字:即印度文字。印度古称天竺。
(10)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景泰为明代宗年号。
(11)锁钥:意思是关键,要塞。
(12)啮:咬。引申为侵。
(13)㻜然:佩玉的响声。
(14)洑:水流回旋。
(15)隰余水:古水名。即今榆河,又名湿余河,自居庸关南流,经过昌平县。
(16)文杏:果木名。杏树的异种。
(17)苹婆:果木名,俗称凤眼果。
(18)棠梨:即杜梨。
(19)怒华:怒放,花盛开。华,同“花”。
(20)橐驼:即骆驼。
(21)挝:击,打。
(22)若:汝,你。
(23)江左:江东。习惯上指长江东南沿岸地区。
(24)燕赵:指河北地区。河北战国时有燕国、赵国。
(25)反毳:反穿毛皮衣,即兽毛向外。此指蒙古等少数民族。毳,兽的细毛。
(26)克什克腾:内蒙古旗名。在昭乌达盟西部,清代设旗。
(27)苏尼特:内蒙古旗名。属锡林郭勒盟。
(28)理藩院:清代官署名。掌管蒙古、西藏、新疆各地少数民族事务。
(29)交马:贡马。
(30)大筐小筐,大偷橐驼小偷羊:谚语,形容偷漏税极多。
(31)间道:偏僻的、很少有人知道的小路。
(32)陂陀:倾斜不平貌。
(33)微:无,非。
(34)坌道:道路名。
《说居庸关》此文写于道光十六年(1836)。吴昌绶《定盦先生年谱》于此年云:“友人王元凤以陈州知府获遣,成军台,托弱小于先生所。先生乞假五日,送之居庯关,逾八达岭而返。时方修《蒙古图志》,属元风为图所阙部落山形以门禁严,不果。先生居京师久,尝东游至永平境,此行又北至宣化境,因作纪游合一卷(原注:已佚),犹恨未至卢龙关、独石口,尽窥东北两边形势也。”这里把此文的写作背景交代颇详。
《说居庸关》文章本身充分说明它不仅是写居庸关形势的舆地之作,也是一篇描写生动、饶有情趣、深含寓意的记游散文居庸关是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位于今北京昌平县境。自南口而入,两高山耸立,中间有长达四十里的溪谷,俗称关沟。传说秦始皇修长城时将征来的民夫士卒徙居于此,故名取“徙居庸徒”之意。
汉代沿称居庸关时名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名称,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仍称居庸关。此处形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故本文开宗明义,称“居庸关者,古之谭守者之言也”但居庸关可以固守云云,只不过是一种人云亦云的传统说法,作者不敢苟同,于是提出疑义:“疑若可守然”“疑若"犹疑似,是一种疑而未决之辞,作者所认可者,只限于居庸关的关山形势、接着,分三层作了具体描述:第一层写关凭山势而险:“山东西远相望,俄然而相辏、相赴以至相蹙。居庯置其间,如因两山以为之门。”第二层写四重雄关先后相承、首尾一贯之严密。第三层写道道关口高下相倾,自上而望“如窥井形”之奇峻。
但这些只是一个方面,从客观形势来看,尚未尽善,仍有山隙、间道之疏;从主观条件来看,政治、边策、关防等人文因素更不能缺而不论。这正是作者不敢荀同的原因,也正是作者下文所申述的主要内容居庸关不仅形势险要,而且风景优美,山峦间花木葱郁,有“居庸叠翠”之称,为“燕京八景”之一,向为游赏胜地。
作者在后半部的记游文字中有两处写景之笔之现然鸣,弄之则忽涌忽伏而尽态,迹之则至乎八达岭而穷。八达岭者,古隰馀水之源也,一处写林木:“自入南口,木多文杏、蘋婆、棠梨,皆怒华。”着墨不多,且不事雕琢,但声色俱陈,如历其境。更可贵的是描述,绘出了居庸景色的幽郁之美有传神之妙。作者记游,漫笔之中又有重笔点染,如一连用六个“自入南口作有提示,推出六个特写镜头除了上述两处写景之笔外,其他四处均与描述形势有关。
其一依次记城关的题书,“天竺字”、“蒙古字”即说明关隘的备外性质,同时又是清朝关口的标志。至于“景泰二年修”“景泰三年建”云云,不仅意在交代建关时间,更在强调此关原属明王朝。险关易主,究竟说明了什么?此中寓意,有讽有戒,耐人寻味。
其二写与进京交马的蒙古人相遇嬉观情景活泼诙谐,其间议论更在点题,颇含深意。
其三、其四既写多雾,又写山隙,一问之于吏,一问之于民,均写漏税之弊。并且引申、联想:“承平之漏税而已;设生昔之世,与凡守关以为险之世,有不大骇北兵自天而降者又归结到国难边危,流露出政治上的忧患意识这正是作者不苟同于官场和世俗的主要所在这是一篇奇特的散文,既有政治、学术价值,又有艺术价值。
正如清杨象济《汲庵诗存·读定盒先生集》所说:“舆图学可媲洪九(洪亮吉)默深(魏)申耆(李兆洛)以逮君。新疆置省言谔谔(指《新疆置行省议》),《说居角》者《秋水》文。”这里说明作者的《新疆置行省议》和《说居庸关》同是分析舆地形势之作,但两者又有所不同,前者仅是学术政论之作,后者还兼有艺术性,像《庄子·秋水篇》那样洒脱、清新而富有寓意。正因为作者用與地家和文学家两副眼光同时观察客观世界,并且以融叙述、描写、评为一体的手法进行表现,所以才收到了这样的效果,这一点在作者的写量散文中具有典型意义,文章漫而不散,歧而有序,在谋篇上亦多可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