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周处士弘让

庾肩吾 〔南北朝〕 庾肩吾

试逐赤松游,披林对一丘。

梨红大谷晚,桂白小山秋。

石镜菱花发,桐门琴曲愁。

泉飞疑度雨,云积似重楼。

王孙若不去,山中定可留。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寻周处士弘让》南北朝时期诗人庾信前期之作,游山时有感而发。见《庾子山集注·卷四》。

文学赏析

汉代淮南小山有一篇《招隐士》,把隐士住地写得山神林密,怪石嶙峋,猿狖长啸,虎豹狂嘹,一派阴森可怖、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其结论是:“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庾肩吾此诗则大异其趣,他写入山寻隐士时的所见所闻,真是赏心悦目,令人神往。结论当然与淮南小山相反:“王孙若不去,山中定可留。”究其实质,此诗可说是一曲隐士生活的赞歌。

此诗之重点在于写景,以景衬人,以景传情。开头两句是寻,中间六句是观,结尾两句是感。结构框架清晰。

起句点题,既赞誉周处士,亦表明自己对隐士生涯的憧憬与向往。这是全诗的思想基础和愉悦基调,发端即已笼盖全篇。“赤松”即“赤松子”,我国古代著名仙家。汉代张良功成之后,请求急流勇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史记.留侯世家》)。诗即用此典,以“赤松”喻周处士,以张良为自己效法的对象。庾肩吾仕途颇为得意,并不真想退隐,故曰“试逐”。此句把二人在朝在野的关系,表现得巧妙而贴切。次句的“披”字语意丰富生动,令人想见树林之茂密,山路之崎岖,披寻之艰难。而“披”之后“对一丘”,即望见了处士结庵而居的小山峰,心情为之一畅。不辞攀援跋涉,目的就是为了找人,现已近在咫尺,欣慰与歇口气之情在“对”字面之间传出,亦为以下六句写景作总的领起,可视为诗眼。

“黎红”二句是全景。满山谷成熟的梨子黄里透红,清甜诱人;山坡上桂树缀满洁白小花,浓香四溢。这是金秋时节。红白相间,色彩斑斓,果实累累,馨香洁白。此景之间难道不隐含着对处士人品的物化赞美吗?那二句皆是用典,很活很淡,乍看不落痕迹。“大谷梨”是梨中珍品,潘岳《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刘良注:“洛阳有张公居大谷,有夏梨,海内唯此一树。”“小山桂”当指淮南小山《招隐士》中屡次提到的“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的桂。此梨、此桂,都与闲居、隐居有关。此借其字面而化用,颇具匠心。这两句的语序大有讲究,正常次序当为“大谷梨晚红,小山桂秋白”,太平铺直叙无诗意,为突出所咏花果及其色彩,将“梨红”与“桂白”巧妙前置,使得句法更曲折有致,更具有艺术美。

“石镜”二句收缩景观,是特写,实中有虚。“石镜”,指山石明净平圆似镜,如《浔阳记》有云“石镜在(庐)山东,有一团石悬崖,明净照人。”“菱花”,此形容石镜,古代铜镜六角形似菱花,或者镜背面可有菱花,称菱花镜。这两句说处士庵畔有石镜一枚,遥望宛如菱花盛开。“桐木”,以桐树作门或植桐于门。桐与琴关系密切。《桓谭新论》记神农氏“始削桐为琴”。《搜神记》载蔡邕见吴人烧桐作炊,闻爆声知其良材,即灭火求取,“削以为琴,有殊声焉”,而琴尾已烧焦,故名焦尾琴,尤为著称。“琴曲道”即由“桐门”联想而发。微风吹拂,仿佛隐隐听到泂劲的桐琴声。它与“菱花发”一样,系出于想象,用以衬托周处士的明洁与高雅情操。

“石镜”二句是俯瞰,“泉飞”二句则是仰望。“疑度雨”,体物入微,写出了飞泉的质感。此句颇有郦道元《水经注.三峡》“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之意境。“云积”句状山头白云缭绕,宛如重楼迭阁,秀丽奇幻,如临仙境。白云亦是隐士生活的一种象征。陶渊明《归去来辞》有“云无心以出岫”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更有情趣:“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名利场上的角逐是难以领略白云之趣的。

以上六句写景虚实结合,高下错落,动静相间,声色相喧,交织成一片多姿多彩的秀美画面。从描摹环境美入手,令人领悟到隐士的生活美与人品美。周处士的形象虽未曾直接显现,但景中的情韵,已勾画了其人的风采情貌,也反映了诗人的景仰之情。景以传情,绝非虚语。

有了以上情景的铺垫,篇末的“王孙若不去,山中定可留。”的感想,就宛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一般令人信服。结尾二句意在画龙点睛,目的当然是达到了,然而直白的议论缺乏含蓄与形象,究竟不能算上乘。

作者简介

庾肩吾

庾肩吾

南朝梁代文学家、书法理论家

庾肩吾(487—550),字子慎,一字慎之,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世居江陵(今属湖北)。初为晋安王萧纲常侍,与刘孝威等人号称“高斋学士”。萧纲即位,官度支尚书。侯景作乱,被俘,因善诗获释。后任江州刺史,封武康县侯。他是“宫体诗”的代表诗人,诗作雕琢辞采,讲究声律。著作有《庾度支集》。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