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沈器之二首·其二

姜夔 〔宋代〕 姜夔

涉远身良苦,登高望欲迷。

试吟青玉案,不是白铜鞮。

露下秋虫怨,风高北马嘶。

槎头有新味,人在太湖西。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答沈器之二首》是南宋诗人姜夔创作的一组五言律诗。第二首借景物抒写胸臆,使自己的郁愤之情透纸而出。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游食江湖的凄苦身世,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哀愁。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涉远(1)良苦(2),登高望欲(3)

长途跋涉身心偕苦,登临高处远望家乡,却迷离难辨。

试吟青玉案(4),不是白铜鞮(5)

吟咏的是悲凉之调的青玉案,不是欢乐之调的白铜鞮。

露下秋虫(6),风高北马(7)嘶。

天降霜露,秋虫切切悲鸣,高风里传来了北马的嘶叫。

槎头(8)有新味,人在太湖(9)西。

凭依在船头的滋味与往日不同,我又漂流到太湖之西。

注释

(1)涉远:长途跋涉。

(2)良苦:很苦。

(3)迷:迷离难辨。

(4)青玉案:词调名,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为代表作之一,其中有“采笔新题断肠句”之语,表达的感情比较凄恻。

(5)白铜鞮:乐府曲调名,李白有“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之句,此曲多写歌舞欢乐的情绪。

(6)怨:悲鸣。

(7)北马:指金军的战马。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主持伐金,战争失利,金军分九路南侵,前锋攻到长江。

(8)槎头:船头。槎,用竹木编成的筏子。

(9)太湖:在江苏省南部。姜夔曾依范成大居苏州,在太湖之东,现在流寓临安,在太湖西面,所以这样说。

创作背景

姜夔虽一生难以自食其力,但他并不甘愿依赖他人生活,很想使自己的才能贡献于当世。就在他移居杭州的那一年,曾向朝廷进《大乐议》一卷,《琴瑟考古图》一卷,论当时乐器、乐曲、歌诗之失。但朝臣妒其多能,置之不议。对此,他仍不灰心,两年后又进《圣宋铙歌·鼓吹十二章》,虽得下诏免解的优待,但于进士考试中却未能选中,竟致羁旅天涯,终老布衣。此题两首,就是他“蓑笠寒江过一生”(姜夔《三高祠》)的自我写照。 从姜夔的旅踪和此题的内容看,这两首诗大约是开禧三年(1207年)姜夔在杭州作。

文学赏析

《答沈器之二首·其二》着重写其失意之愤。对于身世飘零的游子来说,最易触发情思的是登高望远。越是久客未归,越想登高望远。越登高望远,越使旅愁增生。

诗的首联,即表现了作者这类厌倦跋涉、渴望还乡的凄苦心情。姜夔在另一首诗中也有相似的表述:“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之一)这种辗转异乡的愁怀恨绪,难以排遣,又难以言状,也许有点像长期悒悒不得志,最后愤而退隐苏州的贺铸在其《青玉案》中所描绘的那样:“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所以颔联说是“试吟《青玉案》”,其“彩笔新题断肠句”,几可解解失意的苦闷牢愁。而像《白铜鞮》之类的欢悦歌谣,根本无心去唱,也无心去听。

姜夔虽一生困顿,疲于奔波,但对世事国运,并非漠然无睹。颈联写秋风骤起,天降霜露,寒虫的哀鸣,北马的嘶叫,不时萦回于耳,使人倍觉悲凉。这既是写景,更是抒情,对南宋朝廷苟安半壁,女真贵族猖狂进犯表达了一定的忧愤之情。这类淡淡的忧国之情,隐含在姜夔的诗作中,还有例可寻。比如《姑苏怀古》: “夜暗归云绕柁牙,江涵星影鹭眠沙。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除夜自石湖归苕溪》之二: “美人台上昔欢娱,今日空台望五湖。残雪未融青草死,苦无麋鹿过姑苏。”

尾联写诗人的境况。姜夔曾依范成大旅居太湖之东的苏州;而写作此诗时,又流寓到太湖之西的临安(今杭州)。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所以诗人孤立于一叶扁舟,面对茫茫湖水,俯仰天地,悄然独行,再度深沉地慨叹飘浮无定之愁,落拓失意之愤。

作者简介

姜夔

姜夔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少随父宦游汉阳。父死,流寓湘、鄂间。诗人萧德藻以兄女妻之,移居湖州,往来于苏、杭一带。与张镃、范成大交往甚密。终生不第,卒于杭州。工诗,尤以词称。精通音律,曾著《琴瑟考古图》。词集中多自度曲,并存有工尺旁谱十七首。其词清空峻拔,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诗说》《白石道人歌曲》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