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柳丝长》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此词所写的是一位女子长夜闻更漏声而触发的相思与惆怅。上阕围绕“漏声”写相思中的女子对外界的种种感受和印象;下阕承上,转写主人公的居处环境。全词以具体的物象反映思妇寂寞凄凉的心理状态和深沉细腻的感情世界,运用暗示的手法,造成含蓄的效果。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1)迢递(2)。
柳丝长,春雨细,花墙外更漏一声接一声,打破深夜的静寂。
惊塞雁(3),起城乌(4),画屏(5)金鹧鸪(6)。
惊飞塞上群雁,唤醒城头乌啼,只有画屏上的鹧鸪默默无语。
香雾薄,透帘(7)幕,惆怅(8)谢家池阁(9)。
薄薄的夜雾带着花香,轻轻地漫过帘幕里,缠绵如谢家姑娘的思绪。
红烛背(10),绣帘垂,梦长(11)君不知。
红烛的光在渐渐地暗淡,绣帘静静地垂落在地,君不知,夜夜长梦与君相聚。
(1)漏声:漏壶滴漏声。一说指雨声。
(2)迢递:遥远。
(3)塞雁:北雁,春来北飞。
(4)城乌:城头上的乌鸦。城,一作“寒”。
(5)画屏:有图饰品的屏风,为女主人公居室中的摆设。
(6)金鹧鸪:金线绣成的鹧鸪,可能绣在屏风上,也可能是绣在衣服上的。
(7)帘:一作“重”。
(8)惆怅:失意烦恼。惆,一作“怊”。
(9)谢家池阁:泛指美丽的少妇之家,此处借指女主人公的住处。一作“谢池家阁”。
(10)红烛背:背向红烛;一说以物遮住红烛,使其光线不向人直射。
(11)长:一作“残”。
《更漏子》写夜间情事,即所谓的夜曲。一般认为这首词是温庭筠的一首代言体作品,是为表现一位女子在春雨之夜对远人的相思而创作的。其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而彊村本《尊前集》注此词“大石调刻李王作”,认为是南唐后主李煜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