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前一日览镜

李益 〔唐代〕 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立秋前一日览镜》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是诗人失意时的即兴之作。前两句写过去的失意,后两句写未来的艰难,反映了诗人一生的坎坷不遇,深含身世之慨和人生体验。全诗构思精巧,以实喻虚,语言精炼含蓄,同时又形象生动,颇有意趣,耐人寻味。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万事(3)身外(4)生涯在镜中(5)

身外的一切往事都一笔勾销,体现在面容上的艰难经历让它留在镜中。

(6)两鬓雪(7),明日对秋风(8)

只将已经白如霜雪的两鬓,明天去面对肃杀的秋风。

注释

(1)立秋: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俗以为秋天的开始。

(2)览镜:照镜子。以镜鉴为喻,顾往瞻来。

(3)销:同“消”,消逝。

(4)身外:身体之外。

(5)生涯在镜中:薛稷《秋朝览镜》中亦有“朝日看容鬓,生涯在镜中”之句。生涯,生命的过程,即人的一生。在镜中,意即生命流驰,容貌的变化都在镜中反映出来。

(6)惟:一作“唯”。

(7)两鬓雪:一作“满鬓雪”。形容满头白发。

(8)对秋风:取“悲秋”意,暗寓未来的处境。

创作背景

《立秋前一日览镜》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后李益漫游江淮期间,其时李益已经五十多岁。在这之前,李益五入军幕,四至塞上,最后仅由从事进为营田副使。他深感屈志难伸,有才难展,于是愤然脱离军府,漫游江淮,由此写下了这首富含人生体验的悲秋即兴之作。

文学赏析

《立秋前一日览镜》这首诗是诗人失意时的即兴之作,深含身世之慨和人生体验,构思精巧,颇有意趣。失志不遇的悲哀莫过于年华蹉跎而志业无成,乃至无望。在封建士人中,多数是明知无望,却仍抱希望,依旧奔波仕途,甘受沦落苦楚。李益此诗即作是想,怀此情。

诗题中的“立秋前一日”点明写作日期,主要用以表示此诗的比兴寓意在悲秋。“览镜”,取喻镜鉴,顾往瞻来。“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诗的开头用精炼而概括的笔墨对诗人大半世生涯进行了回顾和总结。许许多多的人生往事在身外消失殆尽,五十余年的漫长岁月在镜中流逝一空。眼看明日立秋,唤醒了诗人的悲秋意识,他情不自禁地对镜照形,发现自己两鬓如雪,容颜衰老;而回首平生,虚度年华,功业无成,壮志难酬。因此,诗人十分沉痛地发出了“生涯在镜中”的喟叹。这句诗出自初唐诗人薛稷《秋朝览镜》的“朝日看容鬓,生涯在镜中”,原诗不免稍嫌平淡质实,而李益将其与“万事销身外”一句结合,便显得妙手天成,含蕴无穷,将深沉而强烈的人生感慨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唯将满鬓雪,明日对秋风”。这两句用形象而生动的笔墨对诗人的未来前景进行了瞻望和展示。时光无情,明日就要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的命运也如此,不容超脱,无从选择,只有在此华发之年,怀着一颗被失望凉却的心,去面对凄凉肃杀的秋风,接受凋零的前途。这自觉的无望,使他从悲哀而淡漠,变得冷静而清醒,虽未绝望,却趋无谓,置一生辛酸于身外,有无限苦涩在言表。诗人预料前景黯淡,恰似凋零衰败的寒秋景象,故用“满鬓雪”“对秋风”等具体意象,以寓情于景的手法,生动地展示这种令人感伤的凄黯前景。第三句中的“唯”字虽为寻常虚词,其含意却很深刻,表明诗人走过五十余年坎坷的人生历程,而赢得的只是满鬓飞雪,一头花发,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结尾“对秋风”三字,言尽意未尽,给读者留下无限思索回味的余地。

通观《立秋前一日览镜》此诗,语言精炼而含蓄,同时又颇具形象性和生动性。前两句概括失志的过去,是顾往;后两句抒写无望的未来,是瞻来。首句实则已把身世感慨说尽,然后以“在镜中”“满鬓雪”“对秋风”这些具体形象以实喻虚,来表达那一言难尽的遭遇和前途。这些比喻既明白又含蓄不尽,使全篇既有实感又富意趣。全篇以寥寥二十字,将情、事、景熔于一炉,几乎写尽了诗人的往昔和未来,鲜明地突现了一位饱尝人世艰辛而怀才不遇,深为年华蹉跎、志业无成而失意痛苦的落魄文士形象,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作者简介

李益

李益

唐代官员、诗人

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藏(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年)登进士第。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贞元十三年(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贞元十六年(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优美诗篇。元和后入朝,历任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右散骑常侍、太子宾客、左散骑常侍,太和元年(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自编从军诗50首,今存《李益集》2卷。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