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秋雨叹三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形象地描述了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秋天连月雨灾的情景,寓有讽谏之意。第三首自伤穷困潦倒,兼叹民困难苏,有“长夜漫漫何时旦”之感。全诗语言委婉,寓意深切,表现出很强的忧患意识,堪称“史诗”。
长安布衣(1)谁比数(2)?反锁衡门守环堵(3)。
我这困居长安的书生有谁关心过死活?反锁着柴门孤零地守着四面墙。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4)。
久雨不能出门,致使院里长满蓬蒿;小儿不知忧愁,在风雨中戏耍奔跑。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5)。
飕飕的雨声催促寒季到来早,到来的大雁翅膀沾湿难飞高。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6)?
入秋以来未曾见过出太阳,泥污的大地何时才能干透了。
(1)长安布衣:杜甫自谓。
(2)谁比数:是说人们瞧不起,不肯关心我的死活。司马迁《报任安书》:“刑馀之人,无所比数。”
(3)反锁衡门守环堵:说自己也不望救于人,所以从里面把门锁了。衡门:以横木作门,言居处简陋。环堵:只有四堵墙。
(4)稚子无忧走风雨:形容稚子无知的光景,大人正以风雨为忧,小孩则反以风雨为乐。
(5)胡雁翅湿高飞难:有自比意。浦起龙说:“句中有泪。”
(6)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从宋玉《九辩》“皇天滛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干”化出。未曾:一作“未省”。后土:大地。一作“厚土”。
《秋雨叹三首》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时杜甫居长安下杜城。那一年秋天,下了六十多天雨。《唐书·韦见素传》:“天宝十三年秋,霖雨六十余日,京师庐舍垣墙,颓毁殆尽,凡一十九坊汗潦。”庄稼歉收,粮食匮乏,房屋毁坏,民不聊生。当朝宰相杨国忠却找来个别长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报告说:“雨虽多,不害稼也。”杜甫写这三首诗,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