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别却并州已六年,眼中归路直于弦。
春晴门巷桑榆绿,犹记骑驴掠社钱。
【其二】
系舟南北暮云平,落日滹河一线明。
万里秋风吹布袖,清晖亭上倚新晴。
【其三】
游骑北来尘满城,月明空照汉家营。
卷中正有家山在,一片伤心画不成。
《家山归梦图三首》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第一首写实,将愉快的童年趣事娓娓道来,以记忆中的的平静快乐对比现实社会的战乱纷争,不动声色地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和对战乱的深切厌恶。第二首前两句写画中之景,回忆家乡壮丽景色,后两句回归冷酷现实。第三首以元蒙兵的破竹之势与金朝之节节败退两相对照,流露出诗人对时局的失望和前途未卜的迷茫。全诗情感前后照应,层层递进。
【其一】
其一
别却并州(1)已六年,眼中归路直于弦。
离别那并州已有六年,眼中的归路直如弓弦。
春晴门巷桑榆(2)绿,犹记骑驴掠(3)社钱(4)。
想当年,故乡的春日晴明和暖,门巷中桑榆竞吐绿妍,还记得,骑上那毛驴撒欢在春社,我跟着小伙伴争抢社钱。
【其二】
其二
系舟(5)南北暮云平,落日滹河(6)一线明。
仿佛看见,系舟山的南北暮色如画,风静云平,滹沱河两岸落日返照,泛起缕缕金明。
万里秋风吹布袖(7),清晖亭(8)上倚新晴。
如今,却只有万里秋风吹拂着布衣的长袖,我在那清晖亭上,倚傍着雨后的新晴。
【其三】
其三
游骑(9)北来尘满城,月明空照汉家营(10)。
飘忽的虏骑自北驰来,战争的烟尘布满高城,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空照着当年汉朝的军营。
卷中正有家山在,一片伤心画不成(11)。
这一轴迷人的画卷中,正有我思念的故乡,可我这一片伤心,又有谁能把它描画出来。
(1)并州:古州名,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因诗人是山西忻县人,故以并州指家乡。
(2)桑榆:桑树和榆树,古人常种植在住宅及村社前后,因此也常用来指代家乡。
(3)掠:争抢。
(4)社钱:古时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称为春社。祭祀时击鼓撒钱,儿童以拾钱为乐。
(5)系舟:就是系舟山,在作者故乡忻州的东面。
(6)滹河:就是滹沱河,流经系舟山北四十余里,它的支流牧马河流经忻州东南。
(7)布袖:布衣的袖子,也等于说“布衣”,语意双关。古人称平民为布衣。元好问当时虽已中进士,但还没任官职,因此仍以布衣自居。
(8)清晖亭:在汴京。
(9)游骑:指蒙古骑兵。因为它行踪飘忽不定,因而称为游骑。
(10)月明空照汉家营:实际意思是,金朝军队节节败退,只留下了一座座空营。汉家,汉朝,这里是指代金朝。
(11)一片伤心画不成:用唐高蟾《金陵晚望》“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成句。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诗人登进士第后,没选上官职,闲居汴京。每日和京中文人交游酬唱。当时,友人李平甫为他画了家乡的系舟山图,座主赵秉文,吏部尚书杨云翼,以及友人刘昂霄、赵元等人,都相继为此画题诗,抒发那深沉的思乡之情。这一切,都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的美好回忆,触动了诗人的归思。于是,他慨然提笔写下了这三首七绝。
组诗第一首,“别却并州已六年”开篇即紧扣诗题中的“归梦”二字,直抒因图兴起的情怀。游子思归,古今亦然,更何况是故乡沉沦,有家难返。“别却”二字,便道出古往今来无数流亡他乡之人那“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思归之情。“六年”之前冠一“已”字,又透露出昼思夜梦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慨。次句紧承首句而来。弦紧绷于弓之两端,非常直,比弦更直的却是诗人的“眼中归路”。两点之间的距离,直线最短。诗人要以更短的距离嘹望归乡之路,正表现了他那望眼欲穿、思归至切的心情。诗人把抽象的乡思形象化,而且又用了比弦更直这种进一层的写法,把思念的急切表述得更足。二句如话家常,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而奔劲之气已溢于纸端,急切的思归之情已表达得无以复加。
后二句由急切转为舒缓,突然掉转笔墨,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春乡图,并以“犹记”二字化实为虚,表达了诗人怀念神往的情思。祭祀时击鼓撒钱,天真烂漫的儿童们拾以为乐。回忆总是美好的,尤其是童年的事。而“掠社钱”尤为诗人所追念。诗人以此事入诗,又以春光明媚、桑榆嫩绿、自家的门巷映照其中的美丽环境衬托,表现了他对故乡的神往。然而如今的家乡已被蒙古铁蹄蹂躏,昔日的太平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犹记”二字传出多少事往人非的感慨。后二句回扣诗题但又不囿于诗题所及图中的画面,而是展开想像的翅膀,由此联想到无数往事,从童年趣事中选择了一件最引人思念的事,放入再创造出的情境中,并用“犹记”二字,挟情韵而出之,既合题意,又无呆滞之嫌,确为以情写景的妙笔。从章法上看,前二句脱口而出,诗势峻急;后二句回应前面的急切之情,但转为舒缓,以景结情,余意深长,给人以无穷的遐思神往,得张弛之妙。
第二首蝉联而下,对作为环境背景的家乡山水进行描绘。首二句,一写山,一写水,除了紧承上首末二句的“春晴”之外,诗人又选择了“落日”二字作为描绘家乡山水的时间背景,更显示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钟爱。冬日的家山,树木萧条,山色苍灰,只有春日草木焕发新容,山色才最秀润可爱。再把它置于“春日迟迟”、斜晖融融的沐浴中,使青翠欲滴的山色又涂上了黄红色的光彩,更惹人怜爱。牧马河至春日,积雪消融,河满水清,微波粼粼,载着夕阳的斜晖,顺着系舟山脉蜿蜓延伸,注入天地相接处的“一线滹河”中,如一条金光闪耀的金丝。山因水流而增动态美,水因山色而添秀丽美,水光山色,交相辉映,景象万千。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以虚境表现实境,以有限表现无限,境外之象,意外之致,尽在不言中。含蓄蕴藉,深得诗家三昧。诗人把热烈的赞美之情融入对故乡美好山水的描绘中,是以乐景写哀,加倍表现故乡沉沦、归期无望的悲痛。家山既已不能复归,美丽的“家山图”只能使诗人暂时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进而归思愈切,引颈北望,望眼欲穿。后二句由画面及回忆跌回现实,写诗人观图后所兴发的感情及举动。诗人对故乡山水怀念不已,故而登上清晖亭凭高以望远。然则山水阻隔尤其是战乱频仍,使诗人只能望望而已。在此,诗人描述了一个典型化的情境:秋日楼头,天高气爽,本来极易引发外乡游子那身如浮萍,空旷无依之悲,再加秋风浩荡,长驱直进,冷入肌骨,更使身心憔悴的诗人飘摇难支。在秋雨刚过,秋风劲吹的“新晴”之前,着一“倚”字,十分传神地表现出了布衣诗人那心伤欲碎,力软难支而又欲依无凭的沮丧失落的神态。这首诗前二句写爱,后二句写恨,两者相辅相成,非常生动真切地表达了诗人观看“家山图”后所激发的回肠荡气的强烈感情。在前二句和后二句之间,一写回忆,一写现实;一写故乡,一写汴京;在时间和空间的大幅度跳跃中,对比照应,转中有承,大开大合,相互作用,把国破家亡之恨,身际沧桑之悲,表现得真切感人。
组诗第三首的前二句写诗人遥想故乡现在的情景。“城”前冠“尘满”二字,其兵马众多,气势凶猛及大好河山尽被践踏之状可想而知。石岭关原有金军驻扎的军营。“汉家营”之前着“明月空照”四字,极显其冷清凄寂。金兵早已望风而逃,唯余空营在冷清清的月光中,其凋敝、萧索之状可见。除城中被滚滚尘气所笼罩外,劫火之余,千村万户十室九空的残破景象在清冷的月光中依稀可见之状亦可以想知。此二句明以敌我双方进行对比,又暗寓了故乡大好河山今昔的对比和人的情感上赞美与痛惜的对比。口诛笔伐的矛头在对比中展示,言短意长,含蓄蕴藉。末二句实写现况。“卷中正有家山在”,遥扣诗题,照应全诗。“正有”二字强调了引爆情感的契机所在,它近承前半首,遥应前二诗,至此才点出组诗中所有关于故乡的写景之笔及感受举动,皆由“卷中家山”兴发,加“正有”二字,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提起全句,为下句蓄势。“一片伤心画不成”,在全诗的结穴处,诗人再也抑制不住感情的冲动,满怀思乡之苦和难归之悲终于倾泻而出,伤心欲绝,低徊无限。然而,绘画画形易,状情难,要画出诗人这“一片伤心”,纵是“世间无限丹青手”也是难以为功的。诗以“画不成”表现了诗人伤心的繁纷浓烈。
三首诗,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构成了有机的整体。就写画境而言,第一首写点,第二首写面,第三首以点带面。在时间上,第一首“春晴”按“掠社钱”所示,当在傍午;第二首移至“落日”,第三首写“月明”,线索井然有序。就所抒情感而言,第一首写所引起的急切归思,第二首写在急切归思催动下登高凭望的失落,第三首写失落之后的悲痛。在承接递进的发展变化中,感情的程度不断深化。最后二句收挈全诗,点明诗题,情感发展达到极点。在表达方式上,第一首直抒胸臆,第二首寓情于事,第三首即景抒情,情景的布局或前或后,错落有致。尤其是现实与画境在时间、空间上形成大幅度跳跃,于波澜起伏中见回肠荡气之情,尺幅之内腾挪跳跃,极尽变化之能事,空白寓不尽之意,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