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候人兮,何戈与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维鹈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娈兮,季女斯饥。
《曹风·候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大都认为这是一首对好人沉下僚、庸才居高位的现实进行讥刺的诗歌,慨叹小人物的不幸命运,批判谴责不公平的社会现实。全诗四章,每章四句,赋比兴手法全用上,由表及里,以形象显示内涵,写得相当婉曲。
彼(5)候人(2)兮,何(3)戈与祋(4)。彼(5)其(6)之子(7),三百(8)赤芾(9)。
官职低微的候人,背着长戈和祋棍。那些朝中新贵们,身穿朝服三百人。
维鹈(10)在梁(11),不濡(12)其翼。彼其之子,不称(13)其服(14)。
鹈鹕守在鱼梁上,居然未曾湿翅膀。那些朝中新贵们,哪配身穿贵族装。
维鹈在梁,不濡其咮(15)。彼其之子,不遂(16)其媾(17)。
鹈鹕守在鱼梁上,嘴都不湿不应当。那些朝中新贵们,得宠称心难久长。
荟兮蔚兮(18),南山朝隮(19)。婉兮娈兮(20),季女(21)斯(22)饥(23)。
云漫漫啊雾蒙蒙,南山早晨出彩虹。娇小可爱候人女,没有饭吃饿肚肠。
(1)曹风:曹国的诗歌。《诗经》“十五国风”之一。
(2)候人:官名,是看守边境、迎送宾客和治理道路、掌管禁令的小官。
(3)何:通“荷”,扛着。
(4)祋:武器,殳的一种,竹制,长一丈二尺,有棱而无刃。
(5)彼:他。
(6)其:语气词。
(7)之子:那人,那些人。
(8)三百:可以指人数,即穿芾的有三百人;也可指芾的件数,即有三百件芾。
(9)赤芾:赤色的芾。芾,祭祀服饰,即用革制的蔽膝,上窄下宽,上端固定在腰部衣上,按官品不同而有不同的颜色。赤芾乘轩是大夫以上官爵的待遇。
(10)鹈:即鹈鹕,水禽,体型较大,喙下有囊,食鱼为生。
(11)梁:伸向水中用于捕鱼的堤坝。
(12)濡:沾湿。
(13)称:相称,相配。
(14)服:官服。
(15)咮:禽鸟的喙。
(16)不遂:不合礼法。遂,遂意。一说终也,久也。
(17)媾:宠爱。一说婚配,婚姻。
(18)荟兮蔚兮:荟、蔚,原意为草木茂盛,此处形容云雾迷漫的样子。
(19)朝隮:彩虹。隮,即虹;一说同“跻”,升,登。
(20)婉兮娈兮:婉、娈,柔顺美好的样子。
(21)季女:少女。此指候人的幼女。
(22)斯:语助词。
(23)饥:饿。一说比喻女子待嫁的饥渴心情。
关于《曹风·候人》的背景,《毛诗序》说:“《候人》,刺近小人也。共公远君子而好近小人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晋文公入曹云:“三月丙午入曹,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杜预注曰:“轩,大夫车。言其无德居位者多。”乘轩、赤芾是同一级别的待遇,故言乘轩者三百,即三百赤芾也。而晋文入曹正是曹共公时期,因此《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因曹共公“远君子而好近小人”而讽刺之。方玉润《诗经原始》赞同《毛诗序》的说法。朱熹《诗集传》认为这是一首慨叹小人物命运不幸、批判庸才人小不配其职的诗歌。现代学者多赞同朱熹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