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沈器之二首·其一

姜夔 〔宋代〕 姜夔

江汉乘流客,乾坤不系舟。

玉琴虚素月,金剑落清秋。

野鹿知随草,饥鹰故上鞲。

风流大堤曲,一唱使人愁。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答沈器之二首》是南宋诗人姜夔创作的一组五言律诗。第一首以连续的譬喻比况自己时时出现的天涯沧落之感。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江汉(1)乘流客,乾坤(2)不系舟(3)

我是在江汉之间乘船漂泊的人,天地之大却无一处可系缆小船。

玉琴(4)素月(5)金剑(6)清秋(7)

美琴空对明月而没有人去弹奏,金剑沉落于秋霜却得不到重用。

野鹿知随草(8),饥鹰故上鞲(9)

野鹿懂得到长草的地方去觅食,饥鹰为了食物而甘愿受人驱使。

风流(10)大堤曲(11),一唱使人(12)

唱一曲有着襄阳遗风的大堤曲,歌声一起却不禁令人愁绪满怀。

注释

(1)江汉:长江、汉水流域。乘流客:乘船漂泊的人,作者自指,姜夔生长于湖北汉阳,游食于江浙一带,所以自称乘流客。乘流,顺水而下,顺着水流。枚乘《七发》:“汩乘流而下降兮,或不知其所止。”

(2)乾坤:天地间。

(3)不系舟:拴不住的船,比喻自身漂泊不定。《庄子·列御寇》:“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4)玉琴:白玉装饰的美琴。

(5)素月:皎洁的月亮。

(6)金剑:金光闪闪的宝剑。章碣《赠边将》:“宛转龙蟠金剑雪,连钱豹躩绣旗风。”

(7)清秋:指秋霜。

(8)随草:随草而食。

(9)上鞲:站到猎人臂鞲上去,臂鞲,古时束衣袖的一种皮革臂套。猎人用以停立猎鹰,见猎物而放飞。

(10)风流:遗风。

(11)大堤曲:乐府曲调名,出于《襄阳乐》,内容多写儿女风情。李白《大堤曲》:“汉水临襄阳,花开大堤暖。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从本诗看,沈器之似为襄阳一带人,故用此曲。

(12)愁:愁思。

创作背景

姜夔虽一生难以自食其力,但他并不甘愿依赖他人生活,很想使自己的才能贡献于当世。就在他移居杭州的那一年,曾向朝廷进《大乐议》一卷,《琴瑟考古图》一卷,论当时乐器、乐曲、歌诗之失。但朝臣妒其多能,置之不议。对此,他仍不灰心,两年后又进《圣宋铙歌·鼓吹十二章》,虽得下诏免解的优待,但于进士考试中却未能选中,竟致羁旅天涯,终老布衣。此题两首,就是他“蓑笠寒江过一生”(姜夔《三高祠》)的自我写照。 从姜夔的旅踪和此题的内容看,这两首诗大约是开禧三年(1207年)姜夔在杭州作。

文学赏析

《答沈器之二首·其一》着重写羁旅之苦。姜夔自幼随父官居汉阳,成年后为谋出路,历江淮,泛洞庭,过维扬,去长沙,行止不定,游食于人。所以此诗首联即把自己比为一只“乘流”飘荡、无处系缆的小船。 “乾坤不系舟”,以悬殊的反差对比,表现自一己的困顿和孤苦。广袤无涯的天地之间,竟没有一个埠头可让一叶小舟停舶。

颔联以美琴空对月亮弹奏,宝剑被人遗忘不用,比喻自己怀才不遇,难遂夙愿。但为生计所追,贫乏不能自给,又不得不游食于人。

颈联进一层以比喻出之:野鹿为生存,而寻觅青草;饥鹰为活命,而飞上猎人臂套。这不是孤立地描写野鹿和饥鹰,而是借野鹿和饥鹰表露自己的矛盾心理:不想依人作客,偏偏依人作客;很想有所作为,偏偏无所作为。因此,尾联写听到那“风流”的艳歌丽曲,更使自己感到惆怅和落寞。这种孤寂的落寞之情,他在《过德清二首》之二中表现为: “溪上佳人看客舟,舟中行客思悠悠。烟波渐远桥东去,犹见阑干一点愁。”在《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之三表现为: “秋风低结乱山愁,千顷银波凝不流。堤畔画船堤上马,绿杨风里两悠悠。”

作者简介

姜夔

姜夔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少随父宦游汉阳。父死,流寓湘、鄂间。诗人萧德藻以兄女妻之,移居湖州,往来于苏、杭一带。与张镃、范成大交往甚密。终生不第,卒于杭州。工诗,尤以词称。精通音律,曾著《琴瑟考古图》。词集中多自度曲,并存有工尺旁谱十七首。其词清空峻拔,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诗说》《白石道人歌曲》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