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沈器之二首》是南宋诗人姜夔创作的一组五言律诗。第一首以连续的譬喻比况自己时时出现的天涯沧落之感。
江汉(1)乘流客,乾坤(2)不系舟(3)。
我是在江汉之间乘船漂泊的人,天地之大却无一处可系缆小船。
玉琴(4)虚素月(5),金剑(6)落清秋(7)。
美琴空对明月而没有人去弹奏,金剑沉落于秋霜却得不到重用。
野鹿知随草(8),饥鹰故上鞲(9)。
野鹿懂得到长草的地方去觅食,饥鹰为了食物而甘愿受人驱使。
风流(10)大堤曲(11),一唱使人愁(12)。
唱一曲有着襄阳遗风的大堤曲,歌声一起却不禁令人愁绪满怀。
(1)江汉:长江、汉水流域。乘流客:乘船漂泊的人,作者自指,姜夔生长于湖北汉阳,游食于江浙一带,所以自称乘流客。乘流,顺水而下,顺着水流。枚乘《七发》:“汩乘流而下降兮,或不知其所止。”
(2)乾坤:天地间。
(3)不系舟:拴不住的船,比喻自身漂泊不定。《庄子·列御寇》:“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4)玉琴:白玉装饰的美琴。
(5)素月:皎洁的月亮。
(6)金剑:金光闪闪的宝剑。章碣《赠边将》:“宛转龙蟠金剑雪,连钱豹躩绣旗风。”
(7)清秋:指秋霜。
(8)随草:随草而食。
(9)上鞲:站到猎人臂鞲上去,臂鞲,古时束衣袖的一种皮革臂套。猎人用以停立猎鹰,见猎物而放飞。
(10)风流:遗风。
(11)大堤曲:乐府曲调名,出于《襄阳乐》,内容多写儿女风情。李白《大堤曲》:“汉水临襄阳,花开大堤暖。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从本诗看,沈器之似为襄阳一带人,故用此曲。
(12)愁:愁思。
姜夔虽一生难以自食其力,但他并不甘愿依赖他人生活,很想使自己的才能贡献于当世。就在他移居杭州的那一年,曾向朝廷进《大乐议》一卷,《琴瑟考古图》一卷,论当时乐器、乐曲、歌诗之失。但朝臣妒其多能,置之不议。对此,他仍不灰心,两年后又进《圣宋铙歌·鼓吹十二章》,虽得下诏免解的优待,但于进士考试中却未能选中,竟致羁旅天涯,终老布衣。此题两首,就是他“蓑笠寒江过一生”(姜夔《三高祠》)的自我写照。 从姜夔的旅踪和此题的内容看,这两首诗大约是开禧三年(1207年)姜夔在杭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