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春芳·红杏了

苏轼 〔宋代〕 苏轼

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

对酒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只忧长笛吹花落,除是宁王。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占春芳·红杏了》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上片以反衬手法,从视角上写梨花的品格。下片运用了正喻手法,写包括作者在内的游黄州、武昌的友人梨花般的品格。袒露了作者贬居黄州后心胸仍像洁白梨花那种旷达情怀。全词笔法奇特,博喻成堆。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红杏了(2)夭桃尽(3),独自占春芳(1)。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4)生香。

红杏花开过了,娇艳的桃花凋谢了,梨花独自暮春开放,兰草麝香怎能和梨花相比呢?梨花的香气自然飘来深深的像从骨子里沁出。

对酒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5)。只忧长笛吹花落,除是宁王。

饮酒赏花,忆起这酒似歌妓“佳人”的姿色,兼有荼蘼花般的香艳,梨花啊!不要因时令之笛吹落;否则,担心的便是开国受命之宁王。

注释

(1)占春芳:词牌名。《万树词律》卷四注云:“此体他无作者,想因第三句为题名。”《词式》卷二:“苏轼咏杏花,制此调。”

(2)红杏了:红杏花开过了。

(3)夭桃尽:娇艳的桃花凋谢了。《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4)透骨:从骨子里沁出,极言深刻。

(5)兼合明光:占尽酒和花般的酴醾的香艳。以颜色似之,故名。

创作背景

这首《占春芳》,约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三月末到四月初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时。

文学赏析

与咏梅花、咏海棠一样,苏轼以梨花自况,袒露他贬居黄州后心胸仍像洁白梨花那种旷达情怀。

上片,以反衬手法,从视角上写梨花的品格。“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开头三句,以“红杏”开过了,“夭桃”谢“尽”了来衬托梨花盛开状态,交代梨花独放的暮春季节。“独”字一用,宛有万花皆离我独笑的孤姿;“占春芳”再无他花,只有此花独为大地占尽春芳,显示高洁。以红衬白,个性鲜明。“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从嗅觉上和心态上,以反衬之笔,写梨花的自然清香和沁人脾的魅力。兰草与麝香本是花中之王和香中之首,在此与梨花相比,自然逊色多了。但他并未贬低兰麝。然而,作者巧妙地指出:兰麝怎能和“自然透骨生香”的梨花相比,进一步突出了梨花的名贵地位和观赏价值。这为下片写人埋下了隐示性的一笔。

下片,运用了正喻手法,写包括作者在内的游黄州、武昌的友人梨花般的品格。“对酒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突出他们饮酒赏花,酒花香醉的谐谑情景。“对酒莫相忘”为领颔句,领取串连下文。喝上了酒,就会忆起这酒似歌妓“佳人”的姿色;还兼有或占尽那似酒似花的、“无花香自远”的“明光”酴醾的韵味。酒、佳人与酴醾的联系是从白色与麝香般的气味为媒体的。紧接着两句点题:“只忧长笛吹花落,除了宁王。”由上的写物而隐喻到写人,让人留恋的红杏、夭桃最后凋谢了,但最担心的是梨花,不要因时令之笛吹落;否则,担心的便是开国受命之宁王。很显然,作者以此隐寓着贤明的神宗,能否像宁王那样,不要吹落他这“梨花”。

全词笔法奇特,博喻成堆。先是以“红杏”、“夭桃”红色和凋谢反喻梨之白花和盛貌;继而以兰麝的兰黑色和沉香来正喻梨花般的白花和透骨的本质;再以上片的花物来喻隐下片的人事;下片又以酴醾般的酒、花与忆想中的“佳人”相喻,且三者融为一体,互得益彰。最后,借花抒发花与宁王息息相关的命运,来影射宋朝皇帝是否爱惜孤洁梨花般的贬臣东坡;何况苏东坡早是“酴酴醾不争春,寂寞开最晚”的齐安花了。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