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丛花·初春病起

苏轼 〔宋代〕 苏轼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一丛花·初春病起》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全词抓住“初春”的景象和病愈初起这一特殊景象和特有的心理感受,描写词人初春病愈后既喜悦有输慵的情绪。这首词极普通、极寻常的生活感受中,写出了作者的个性、襟怀和心绪。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今年春浅腊侵年(1),冰雪破春妍(2)东风有信(3)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4)易暖,钟鼓渐清圆(5)

今年的春天来得早,天气还很寒冷,美丽的春天依然被冰雪覆盖着。不光春天来得迟,它托东风带来的消息也被人们疏忽了,只在柳树、花朵上显露出了些许春意。不过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毕竟已是大地春回,厚被子盖着有些热了,就连那报时的钟鼓声也清脆圆润起来。

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6),小桃杏、应已争先。衰病少悰(7)疏慵(8)自放,惟爱日高眠。

早上起来太阳初生,被山遮住了一半,远处的楼阁笼罩在淡淡的雾气之中。春天已到,人们开始计划着外出踏春了,想必郊外的桃花杏花已经争相开放了。我因为生病没有心情出去游玩,只想懒散的躺着,一直睡到日上三竿。

注释

(1)春浅腊侵年:在阴历遇有闰月的年,其前立春节后较迟。春浅,春天来得早。腊侵年,因上年有闰月,下年的立春日出现在上年的腊月中。腊,岁终之祭,祭日旧在冬季后约二十多天,称为腊日。

(2)春妍:妍丽春光。

(3)东风有信:曹松《除夜》:“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东风,春风。

(4)衾:厚被。

(5)清圆:声音清亮圆润。

(6)寻芳计:踏青游览的计划。

(7)少悰:少乐趣。

(8)疏慵:疏懒;懒散。

创作背景

《一丛花·初春病起》此词写于熙宁九年(1076年)的春天。此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文学赏析

《一丛花·初春病起》此词抓住「初春」和病癒初起这一特殊情景和特有的心理感受,描写词人初春病癒後既喜悦又疏慵的心绪。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二句,写春寒犹重,而用腊侵、雪破表述,起笔便呈新奇。「东风」二句进一步刻画「今年春浅」的特色——不光春来得迟,而且即使「有信」也「无人见」,春天只「柳际花边」露了此「微意」。这既表现了这年初春的异常,同时也暗中透露了词人特有的乍觉乍喜的心情。此处「微意」和「柳际花边」启人联想,含蕴深细,极见个性。接下去「寒夜」三句,直抒感受和喜悦心情: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已是大地春回,「孤衾易暧」了,就连那报时钟鼓,也觉其音韵「清圆」悦耳。「寒夜」以下三句,感觉兼有想像在内。其实并不必真暖和,却彷彿暖和了,暮鼓晨钟其实也还是平常的声音,却仿佛格外清圆了,写早春极细。这和下片「初日」「楼阁」句并用杜子美《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浦山伧《读杜心解》卷四之一:「旧注,俗以钟鼓声亮为晴占。」亦与此词意合。至此,初春乍觉而兴奋之情,极有层次、极细腻地刻画了出来。

下片前二句写初春晨景,仍贴合着「病起」的特殊景况,只写楼阁中所见所感,「初日半含山,楼阁淡疏烟。」景象虽不阔大,但色调明丽,充满生机,清新可喜。这既是初春晨景的真实描绘,又符合作者独特的环境和心理感受。以下二句又由眼前景而说到游人郊苑寻芳,进而联想到「小桃杏应已争先」。「争先」即先于其他花卉而开放,此处只说推想,未有实见,还是紧扣「初春病起」的独特情景落笔,写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这四句与上片前四句写法上有所不同,上片前四句叙事兼写景,景是出以虚笔;下片四句写景兼叙事,景则有实有虚。这样不但避免了重复呆板,同时也符合词人病起遣兴的逻辑。上片写日出之前初醒时的感受和心情,故多臆想之辞,病起逢春,自然兴奋愉悦;下片写日出之后,见到明丽的晨景,故以实笔描画,这既合乎情理,又为下文蓄势。词人由眼前景,自然会联想到寻芳之趣,联想到楼阁之外明媚春光之喜人,因而理应也「作寻芳计」。

最后三句「衰病少情,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陡然逆转,与前景前情大异其趣。这曲折的波澜,实际上却仍是紧扣「病起」二字。因为尽管春回大地,而病体方起,毕竟少欢乐之趣。「疏慵」对「少悰」,「爱眠」应「衰病」,「日高眠」合「寻芳计」,这样上文逢春情绪到此处一跌。这种心理上的变化,正是「病起」者特有的,对此,此词表现得刻细腻,真切动人。

清人黄子雲说:「诗不外乎情事景物,情事景物要不离乎真实无伪。一日有一日之情,有一日之景,作诗者若能随境兴怀,因题著句,则固景无不真,情无不诚矣。」(《野鸿诗的》)苏轼这首词恰是「能随境兴怀,因题著句」,笔一下之「景」,无论为虚为实,「无不真」;笔下之「情」,无论是喜是优,「无不诚」,这原因就在于他抓住「初春」「病起」这一事的特殊情景,写出了作者的个性、襟怀和心绪。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