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七律·登庐山》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195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于6月29日清晨登上庐山,站在襟江带湖的庐山顶峰,纵目远眺,水色山颜,尽收眼底。极富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毛泽东神驰目极,手心相应,又为庐山留下了一首豪放之歌。
《七律·登庐山》这首诗以景写意,虚实结合,动静相应,既写登高望远的景致,也写极目远眺的情怀。庐山的雄伟突兀,长江的恢宏壮阔,透过诗人丰富的情思、雄健的笔力,显得气势磅礴,意气昂扬。
一山(2)飞峙(3)大江(4)边,跃上葱茏(5)四百旋(6)。
在声势浩大的长江边,耸峙着一座高山,经过几百个险急的弯道,跳跃似的走进那葱茏的山间。
冷眼向洋看世界(7),热风吹雨(8)洒江天(9)。
冷静地展望这变化的世界,炎热的风吹着雨,洒落在江边。
云横九派(10)浮黄鹤,浪下三吴(11)起白烟。
云横遮在众多的河流上,似乎有黄鹤漂浮在上面,波浪直向吴越之地冲去,溅起白色的云烟。
陶令(12)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13)?
昔日的陶潜不知道要到什么地方去,桃花源里还可不可以种田?
(1)庐山:又称匡庐、匡山,在江西省北部,景色秀美。诗前原有小序:“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东升,成诗八句。”后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看过后,建议删去小序,毛泽东采纳了该建议。
(2)一山:指庐山。
(3)峙:耸立。
(4)大江:指长江。
(5)葱茏:草木青翠茂盛,这里指山顶。
(6)四百旋:庐山登山公路建成于1952年至1953年之间,全长三十五公里,有近四百处转弯。旋,盘旋。
(7)冷眼向洋看世界:诗人对来自各方的敌对势力持藐视态度。
(8)热风吹雨:“大跃进”时期,中国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劳动中来,汗水像雨水般挥洒着。
(9)江天:江和天,此指国内,与“世界(国际)”相对。
(10)九派:泛指中国的所有河流。毛泽东1959年12月29日在一封信上说:“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
(11)三吴:古代指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的某些地区。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
(12)陶令:指陶潜,一名渊明,字元亮,东晋诗人。他曾经做过彭泽县令,故称陶令。他辞官后归耕之地,离庐山也不远。曾写过《桃花源记》,描绘了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田园生活,类似于乌托邦。
(13)桃花源里可耕田:诗人在此不是真的在问陶渊明会不会去桃花源,他实际上在歌颂新社会的美好图景。
1959年庐山会议前夕,毛泽东登上庐山,立足峰巅,极目远眺,江山胜览,尽收眼底。置身雄伟高耸、满目苍翠的庐山,面对开阔辽远、云海弥漫的景致,诗人心中涌动着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豪迈之情,于是写下了《七律·登庐山》这首讴歌奋发的诗篇。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继续高涨,但国际国内出现了极大的困难。国内,遇到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出现“极左”问题,党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在诗中,毛泽东针对当时国际国内的斗争形势,表现出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勇往直前的决心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