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宋代〕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词作。上片从角声烽火写起,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全词充满着乐观气氛和胜利在望的情绪,情调昂扬,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以及强烈的爱国精神。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秋到边城角声(1)哀,烽火(2)高台(3)。悲歌击(4),凭高酹酒(5),此兴悠哉。

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6)烟柳,曲江(7)池馆,(8)(9)来。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注释

(1)角声:行军打仗用的鼓角之声。

(2)烽火:古代边防措施,于高峰处建台,镇守士卒于敌炬,白昼举烟,夜间置火,警视军民作好防御和迎敌准备。后又有每日处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此指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

(3)高台:本处指高兴亭。

(4)筑:古代的一中弦乐器。

(5)酹酒:把酒洒在地上的祭祀仪式。

(6)灞桥:在今陕西西安城东。唐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为唐代长安名胜。

(7)曲江:池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为唐代以来的游览胜地。

(8)应:应该。

(9)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

创作背景

陆游的一生,怀着抗金救国的壮志,却不得志。四十五岁以前,他长期被执行投降路线的当权派所排挤压抑。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春天,当时陆游四十八岁,他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参加了九个月的从军生活。南郑是当时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宾意气十分相投。

长安当时在金国的占领区内,长安城南的南山是秦岭的主峰。陆游在凭高远望长安诸山的时候,收复关中的热情更加奔腾激荡,不可遏止。陆游集中有不少表现这样主题的诗,但多属于离开南郑以后的追忆之作。而这首《秋波媚》词,却是在南郑即目抒感的一篇。

拼音版

qiūmèi··yuèshíliùwǎndēnggāoxìngtíngwàngchángānnánshān

qiūdàobiānchéngjiǎoshēngāifēnghuǒzhàogāotáibēizhùpínggāolèijiǔxìngyōuzāi

duōqíngshuínánshānyuèyúnkāiqiáoyānliǔjiāngchíguǎnyīngdàirénlái

作者简介

陆游

陆游

南宋爱国诗人,中兴四大诗人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