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 〔唐代〕 李贺

序: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致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金铜仙人辞汉歌》是唐代诗人李贺因病辞职由京师长安赴洛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诗人借金铜仙人辞汉的史事,来抒发兴亡之感、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全诗设想奇特,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词句奇峭,而又妥帖绵密。此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特别是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已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曾被毛泽东引用在其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序: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致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1)刘郎(2)秋风客(3)夜闻马嘶(4)晓无迹。

茂陵里埋葬的刘郎,好似深秋落叶倏然离去,夜里曾听到他的神马嘶鸣,天亮却杳无踪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5)三十六宫(6)土花(7)碧。

画栏内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散发着阵阵幽香,长安城的三十六宫,如今却已是苔藓满布。

魏官(8)车指千里(9)东关(10)酸风(11)射眸子。

魏国官员驱车载运铜人,直向千里外的异地,刚刚走出长安东门,寒风直射铜人的眼珠里。

(12)汉月(13)出宫门,忆(14)清泪如铅水(15)

只有那朝夕相处的汉月,伴随铜人走出官邸,回想起往日的君主,铜人不禁潸然泪下。

衰兰送客(16)咸阳道(17)天若有情天亦老(18)

只有枯衰的兰草在通向咸阳的古道送别,面对如此兴亡盛衰的变化,上天若有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

携盘独出(19)月荒凉,渭城(20)已远波声(21)小。

独出长安的承露盘,在荒凉的月色下孤独影渺。眼看着长安渐渐远去,渭水波声也越来越小。

注释

(1)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

(2)刘郎:指汉武帝。

(3)秋风客:犹言悲秋之人。汉武帝曾作《秋风辞》,有句云:“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4)夜闻马嘶:传说汉武帝的魂魄出入汉宫,有人曾在夜中听到他坐骑的嘶鸣。

(5)桂树悬秋香:八月景象。秋香:指桂花的芳香。

(6)三十六宫:张衡《西京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7)土花:苔藓。

(8)牵:一作“舝”。

(9)千里:言长安汉宫到洛阳魏宫路途之远。

(10)东关:车出长安东门,故云东关。

(11)酸风:令人心酸落泪之风。

(12)将:与,伴随。

(13)汉月:汉朝时的明月。

(14)君:指汉家君主,特指汉武帝刘彻。

(15)铅水:比喻铜人所落的眼泪,含有心情沉重的意思。

(16)衰兰送客:秋兰已老,故称衰兰。客指铜人。

(17)咸阳道:此指长安城外的道路。咸阳:秦都城名,汉改为渭城县,离长安不远,故代指长安。

(18)天若有情天亦老:意为面对如此兴亡盛衰的变化,天如果有人的情感,也会因为常常伤感而衰老。

(19)独出:一说应作“独去”。

(20)渭城:秦都咸阳,代指长安。

(21)波声:指渭水的波涛声。渭城在渭水北岸。

创作背景

据朱自清《李贺年谱》推测,《金铜仙人辞汉歌》这首诗大约是公元813年(唐元和八年),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所作。其时,诗人“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

拼音版

jīntóngxiānrénhàn

màolíngliúlángqiūfēngwénxiǎo

huàlánguìshùxuánqiūxiāngsānshíliùgōnghuā

wèiguānqiānchēzhǐqiāndōngguānsuānfēngshèmóu

kōngjiānghànyuèchūgōngménjūnqīnglèiqiānshuǐ

shuāilánsòngxiányángdàotiānruòyǒuqíngtiānlǎo

xiépánchūyuèhuāngliángwèichéngyuǎnshēngxiǎo

作者简介

李贺

李贺(诗鬼)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有“诗鬼”之称,是继屈原、李白之后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全唐诗》存诗5卷。有《昌谷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