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

杜甫 〔唐代〕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语句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戍鼓(1)断人行(2)边秋(3)一雁(4)声。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露从今夜白(5),月是故乡明。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弟皆分散(6)无家(7)问死生。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8)不达(9)况乃(10)未休兵(11)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

(1)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2)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3)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4)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分散:一作「羁旅」。

(7)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8)长:一直,老是。

(9)不达:收不到。达,一作「避」。

(10)况乃:何况是。

(11)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创作背景

《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拼音版

yuèshè

shùduànrénxíngbiānqiūyànshēng

cóngjīnbáiyuèshìxiāngmíng

yǒujiēfēnsànjiāwènshēng

shūchángkuàngnǎiwèixiūbīng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