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寄郑起侍郎

杨徽之 〔宋代〕 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寒食寄郑起侍郎》是北宋诗人杨徽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描写诗人清明时节出郊寻春,满目虽见家家插柳应节,山城仍是一派寂寞冷落光景。颔联更以极其疏淡的笔墨,绘出种种凄清的风物,诗人政治失意的凄黯心境即由此隐然透露。“天寒”两句表达薄酒难以消愁,登高望远只是徒增忧闷的苦况。篇末直叙与故乡、挚友疏隔,离情别绪无谁告语之愁。全诗辞情哀惋,自然流丽。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清明时节(1)郊原(2),寂寂山城柳映门(3)

清明时节我独自走出郊野,寂寞山城家家门户绿柳隐映。

水隔淡烟修竹寺(4),路经疏雨落花村(5)

隔水淡淡烟霭中,看得见佛寺修竹成荫, 一路上细雨萧疏, 经过的村庄落花阵阵。

天寒酒薄(6)难成醉,地(7)楼高易断魂(8)

天气寒冷,菲薄的淡酒,不能让我在一醉中沉浸。登上高楼只见天高地迥, 我思乡念友更容易极度伤心。

回首故山(9)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回望故家远在千里以外,满怀离情别绪又去讲给谁听?

注释

(1)清明时节:寒食节后两日为清明节,故寒食、清明常并举。

(2)郊原:郊外原野。古代风俗,寒食、清明要踏青扫墓,出郊春游。

(3)柳映门:宋代清明寒食节时有插柳于门上的习俗,《东京梦华录》卷七、《梦粱录》卷二均有记载。

(4)修竹寺:长着修长竹子的佛寺。

(5)落花村:飘落花朵的村子。

(6)酒薄:酒味淡薄。

(7)迥:远。

(8)断魂:这里是形容哀伤至极。

(9)故山:故乡。

创作背景

《寒食寄郑起侍郎》此诗作于北宋乾德(963—968)初至太平兴国(976—984)初,杨徽之贬为外官之时。向故人郑起倾诉“别离心绪”是全诗的主旨。

文学赏析

《寒食寄郑起侍郎》首句“清明”后缀以“时节”二字,即将寒食包括在内。在此时节“出郊原”春游,是宋时风俗,如邵雍《春游》诗即有句云:“人间佳节唯寒食。”

第二句“山城”点明诗人出游的地点。“寂寂”,用叠词渲染周围的环境气氛。柳则是带季节气候特征的植物,不但唐人韩诩有“寒食东风御柳斜”名句传世,而且宋人每逢寒食,即以杨柳等物饰于轿顶之上,四垂遮蔽。每户且以“面造枣(饣固)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根”(《东京梦华录》卷七)。因此,“柳映门”是寒食特有之景。

颔联二句二景:一远一近,一朦胧一清晰,如画家构图,色调和谐,笔触错落有致。同是写寒食清明,柳永《木兰花慢》词:“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湘桃绣野,芳景如屏。”而在杨徽之笔下,则是“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如此色调淡雅、风物凄清之景,与前“寂寂山城”相呼应,与都城寒食时繁华热闹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愁思。

颈联即景抒情。“天寒”,点出寒食节乍暖还寒的气侯特点。“酒薄”,暗示山城的荒僻。自唐至宋,均有寒食扫墓之俗。此时此景,登高见之,倍生思家之念。诗中“易断魂”,由“地迥”和“回首故山千里外”而来;而“难成醉”也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两句与范仲淹《御街行》词“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宋太宗很欣赏杨徽之的诗,特地挑出十联写于屏风,其中就有这一联。

尾联之妙,在以问句作结。诗人本有一腔“别离心绪”,喷涌欲出,这里以“向谁言”出之,于“露筋骨”之中,仍为唱叹之音,与《寒食寄郑起侍郎》全诗的基调和谐一致。

作者于西昆体盛行之时,能不雕金镂玉,不堆砌典故。额联平仄稍作变化,颈联虽对得很工,然而略有“流水对”之意,仍有自然流转之美。《寒食寄郑起侍郎》全诗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显得自然而清新。

作者简介

杨徽之

杨徽之

北宋时期大臣、藏书家、诗人

杨徽之(921—1000),字仲犹,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自幼刻苦好学。好吟咏,每对客论诗,终日忘倦。957年(显德四年)举进士甲科。同时登第者有十六人,世宗下令复试,只有杨徽之与李覃、何俨、赵邻几中选。起任校书郎,集贤校理,累官右拾遗。宋真宗时官至翰林待读学士。为人纯厚清介,守规矩,崇尚名节,尤其厌恶违背道义去求取那些不应求取的事情。后来患足疾去世。著有文集二十卷,《宋史》本传传于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