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夜归鹿门山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山寺钟鸣昼已昏(1),渔梁(2)渡头争渡喧(3)。
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4)亦乘舟归鹿门。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
鹿门月照开烟树(5),忽到庞公(6)栖隐处。
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
岩扉(7)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8)自来去。
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1)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2)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3)喧:吵闹。
(4)余:我。
(5)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6)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7)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8)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夜归鹿门山歌》这首诗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即公元708年(景龙二年)至公元712年(先天元年)间,故题为“夜归鹿门山”。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