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菊

曹雪芹 〔清代〕 曹雪芹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画菊》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的七言律诗,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是小说人物薛宝钗创作的一首菊花诗。这首诗生动地写了如何画菊及菊画的神韵,也流露出薛宝钗自视清高自负不凡的思想。首联点题,写了画兴大发的原因。颔联写作画过程,突显了宝钗对中国画技艺的谙熟。颈联写“画”的效果,把实物实景与自己的想象幻觉融合在一起。尾联则点出了“画”的意义和作用。这首诗在艺术方面,是堪称上乘的,颔颈两联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花喻人、以人比花、人花相映,充分流露出宝钗自视高明、与众不同的思想情趣。而且全诗对仗工整,聚叶与攒花、泼成与染出、千点墨与几痕霜,都对得十分工整。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1)

赋诗之余,又即兴随意作画,我并不为此入迷如狂;诗画本来就是小道,岂用为它费神思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2)

饱蘸浓墨,画出枝叶繁茂而婆娑,巧施色彩,皴染出瓣儿层层簇拥的鲜花。

淡浓神会风前影(3)跳脱(4)秋生腕底香(5)

水墨浓淡,把随风摇曳的神韵点画;灵巧的笔下,阵阵菊香散发。

莫认东篱闲采掇(6)粘屏(7)聊以慰重阳(8)

莫把它认作菊圃里的鲜花,可以任你随乎采摘。我想把它粘上屏风,借以抚慰寂寞的九月九日。

注释

(1)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谓诗后戏笔画菊,乃乘一时之逸兴不经意所作,岂存心绘画,苦苦构思而成哉。丹青,指绘画所用的红的青的颜料,亦作画的代称。较量,计虑、思考如何恰当。

(2)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把菊叶画得茂密,故说“聚叶”用“千点墨”。花由好多花瓣集合构成,故说“攒花”。攒,簇聚。霜,指代菊花瓣,故用“几痕”。国画中有泼墨、晕染等法,枝叶用泼墨,借浓墨以烘托花姿;花瓣用晕染,即不用线条勾勒,而利用宣纸能化水的特点,染出物象,更见生动逼真。“泼墨”、“攒花”是画菊常用的话。

(3)淡浓神会风前影:对风前的菊花姿影心领神会,然后在纸上用浓淡来表现。有浓淡,才能密而不乱,才有远近掩映。

(4)跳脱:本是手镯的一种,用珍物连缀而成。又作“挑脱”、“条脱”。

(5)秋生腕底香:即“腕底生秋香”。

(6)莫认东篱闲采掇:不要错认是真的菊花而随手就去采摘,是说画得神态逼真。东篱闲采掇,语用陶潜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掇(duō),拿取。

(7)粘屏:把画贴在屏风上。

(8)慰重阳:时值重阳而不得赏菊,以观画代之,可安慰一下寂寞的一心情。

创作背景

《画菊》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大观园题咏以后,经过海棠诗会,到菊花诗会,这段时间看起来还是大观园的“太平盛世”,但正统与异端的激烈搏斗;嫡庶之间的生死相争,已经连续发生。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年轻一代,在这座实际是危机四伏的“乐园”里,赏花饮酒,而衰亡的预感,也正在侵袭着他们的享乐生活。此次活动,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韵,由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宝钗是个绘画的内行,在第四十二回指点惜春画“大观园行乐图”的情节中可以看出,所以宝钗选择《画菊》这一题目,借此展现了自己全面的文化修养。

拼音版

huà

shīzhīkuángshìdānqīngfèijiàoliàng

chéngqiāndiǎnzǎnhuārǎnchūhénshuāng

dànnóngshénhuìfēngqiányǐngtiàotuōqiūshēngwànxiāng

rèndōngxiáncǎiduōzhānpíngliáowèizhòngyáng

作者简介

曹雪芹

曹雪芹

清朝小说家、诗人、画家

曹雪芹(1715—1763),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官至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雍正初年,曹家家道中落,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死后遗留《红楼梦》前八十回稿子。另有《废艺斋集稿》。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