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
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
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
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为。
思往从邻贷,邻人言已匮。
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
《刺巴郡守诗》是汉桓帝时巴郡人民因为苦于重赋所写的一首讥刺太守的诗,该诗采用白描的手法,没有华丽的词藻,点面结合,以事实说话,深刻地反映了巴郡守横征暴敛的凶残和劳动人民的贫困及怨愤。
狗吠(1)何喧喧(2),有吏来在门。
门外的狗叫声为什么大而杂?原来是有官吏急凶凶来到了我家门。
披衣出门应,府记(3)欲得钱。
我不敢怠慢,急忙披衣出门应酬官吏,他是郡府来的官吏,命令我把应纳的钱快快缴上。
语穷乞请期(4),吏怒反见尤(5)。
我不断乞求:家里无钱粮,能否宽限几日?怎想官吏发怒,反而逼迫的更加凶狂。
旋步(6)顾(7)家中,家中无可为。
我没有办法,只好转身回到家中,东寻西觅,但钱粮终无所获,实在无法可想。
思往从(8)邻贷(9),邻人言已匮(10)。
想一想只好去邻家借贷,谁想邻家告诉我:他自己也是一贫如洗。
钱钱何(11)难得,令我独憔悴(12)。
钱钱钱呀,怎么如此难得?让我只有憔悴心伤。
(1)吠:叫声。
(2)喧喧:大且杂。
(3)府记:官府的教令。
(4)请期:请另定交款日期。
(5)见尤:认为有过,加以谴责。
(6)旋步:转身走。
(7)顾:回头看。
(8)往从:去向。
(9)贷:借贷。
(10)匮:用完。
(11)何:如此。
(12)憔悴:指黄瘦;瘦损;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
东汉桓帝(147年至167年)时巴郡(今四川I省东部)人民因为苦于重赋,作《刺巴郡守诗》此诗来讥刺太守。
诗从“狗吠”落笔,引出“吏来”,猛然扯开了一场逼租逼税惨剧的序幕。首句劈空而至,来得突然、紧张,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何暄喧”既点明狗吠声大而杂,又暗示了悍吏唯恐“猎物”躲逃而“奇袭”的凶暴淫威。
“披衣”写出了主人不敢怠慢地急匆匆去应酬的情状。“欲得钱” 挑明了 “吏来”的目的,可见来者不善。“府记” 二字既照应了标题,又交代了逼祖逼税的后台老板,直把矛头剌向官府,使作品的思想性更有深度。
“穷”写出了主人为缓期交钱而磨破了嘴皮;“乞”勾画出主人哀求的可怜。粮穷尽,钱穷尽,语穷尽,都不能唤起悍吏的一丝怜悯,反而使悍吏且“怒”又“尤”。一方是“语穷乞请”,一方是 “怒反见尤”,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旋歩”四句写出主人哀求免交不行,缓期无望,而吏又不会善罢甘休。主人只得转身环顾家中,东寻西觅,但粮钱终无所获。看来唯有的一线希望是向邻人借贷了,但在府记的贪财重赋下,邻居也同样赤贫如洗。“邻人言已匮”这一句看似寻常,实为崎崛。它写出了像主人这样粮钱匮尽的人家何止一户,这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使主题更典型、更有普遍性。这种“点”——主人的赤贫,“面”——邻人的“已匮”,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法,使得这首诗的思想性既有深度(点),又有广度(面)。
“钱钱”的迭用,活画出主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哀叹,大大加强了全诗的悲伤色彩,句中“独憔悴”中的“独”不当“独自”讲,而是“唯有”的意思,因为邻人也巳匮,可见不“独”。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主人对钱难得的感慨,唯有忧愁憔悴而已。诗到这里便戛然而止,这场悍吏敛钱的收场如何,也就不堪言状了。
《刺巴郡守诗》全诗仅截取了官差逼租敛税的一个片断,这是当时社会典型的尖锐阶级矛盾的真实写照,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凶残和劳动人民的贫困、怨愤。
《刺巴郡守诗》全诗笔墨简洁、洗炼。篇幅虽短小,但在广度和深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尖锐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