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愤诗

蔡琰 〔两汉〕 蔡琰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

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

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

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

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

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

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匈臆为摧败。

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

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

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

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

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悲愤诗》是东汉末年文学家蔡文姬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该诗叙写个人的不幸遭遇和惨痛经历,真实地再现了汉末动乱的社会面貌和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全诗108句,共计540字,字字血,句句泪,诗人的悲愤有典型性,具有史诗的规模和悲剧气氛,富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时代色彩。该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长篇五言叙事诗。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1)

汉末王朝权力失控,董卓专权乱了纲常朝政。

志欲图篡弑(2),先害诸贤良(3)

他一心密谋杀君夺位,首先杀害了汉朝的好多贤臣。

逼迫迁旧邦(4),拥主以自强。

然后又焚烧洛阳宗庙宫室,逼迫朝廷西迁旧都长安,挟持幼主以扩张自己的势力。

海内兴义师(5),欲共讨不祥(6)

国内诸侯联盟发动正义之师,希望共同起兵讨伐董卓。

卓众(7)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董卓部下李傕、郭汜出兵函谷关东下平原,他们来势凶猛盔甲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8)

平原地区的人软弱不强,抵抗不了来犯的北方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胡羌乱兵践踏了野外的庄稼,围攻了城池,乱兵所到之处残害的百姓家破人亡。

(9)(10)遗,尸骸相撑拒(11)

他们疯狂砍杀不留一人,死人的骸骨相抵交叉。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马边悬挂着男人的头颅,马后捆绑着抢来的妇女。

长驱西入关(12)(13)路险且阻。

在漫长的路上不停地驱马西进直入函谷关,西进的道路险峻遥远,所以行进十分艰难。

还顾邈冥冥(14),肝脾为烂腐。

被虏掠的人回望来路两眼墨黑迷茫不清,肝脾早已伤透如同烂泥。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被掳掠者数以万计,胡羌兵不允许她们集中住在一起。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

如有亲人们偶然相遇,想说句话却又不敢吭气。

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15)

只要使他们有一点的不如意,马上就说“杀死俘虏不要客气,

要当以亭刃(16)我曹(17)不活汝。

正当刀刃有空闲,我辈本来就不想让你们活下去。”

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这时候难道还会有谁把性命顾惜,最不能忍受的是他们辱骂的恶语。

或便加棰杖,(18)(19)并下。

有时他们顺手举起棍棒毒打,连骂带打交并齐下。

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白天嚎哭着被迫走路,夜里无奈地悲哀坐泣。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想死死不成,想活却没有一点希望。

彼苍者(20)何辜,乃遭此厄祸。

老天啊!我们有什么罪过?让我们遭此恶祸!

边荒(21)与华异,人俗少义理(22)

边地荒蛮和中原不一样,人性粗俗不讲道德礼仪。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住的地方长时间盖满霜雪,北风不分春夏呼呼刮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每当北风翩翩卷起我的衣裳,萧萧震入我的耳朵。

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就会激起我对父母的思念,这样的哀怨和叹息长此以往不能止息。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

每当有客人从外地到来,听到后我很是欣慰。

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急忙忙迎上前打听家乡的消息,却被告知说不是乡人邻里。

邂逅徼时愿(23)骨肉(24)来迎己。

想不到徼幸能满足平时的心愿,很庆幸亲人能来把自己接回家去。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难得自己有幸可以解脱回去,可面对的是抛弃儿子的诀别。

天属(25)(26)人心,念别无会期。

天性中母子心连着心,心想着分别后再也没有见面的机遇。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从今后不管是活着还是死亡,我们母子将永远的天各一方,我怎么能忍心与儿子辞别。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儿子跑上前来抱住了我的脖子,问:“母亲啊,你要到哪里去?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有人告诉我母亲将要离去,难道说走后还能够再回来相聚!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阿母你一贯的善良仁慈,今天你为什么变得这么无情?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我还没有长大成人,为什么你就不能想想我的心情!”

见此崩五内(27)恍惚(28)生狂痴(29)

见儿子这样的苦苦哀求,我的五脏崩裂一样的沉痛,恍恍惚惚如痴如狂。

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哭泣着用手抚摩着我的儿子,当要出发时我多次返回去犹豫不决。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

还有同时掳掠来得同伴们赶来相送与我告别,

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她们羡慕并痛惜只有我一个人能够回去,哀叫声哭喊声伤痛欲绝。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马儿为此悲哀的立在那里不走,车儿为此悲哀的轮子不转。

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

围观的人都在跟着抽搐,过路的人也为此感动。

去去割情恋,遄征(30)日遐迈(31)

走啊走啊割断了母子依依不舍的情感,疾速的行走一天比一天遥远。

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漫长的道路阻隔啊,什么时候我们母子再能交相见面?

念我出腹子,匈臆为摧败。

想想从我腹中生出的儿子啊,我心中撕裂一样的疼痛。

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32)

到家后发现家人早已死绝,甚至没剩下一个姑表亲戚。

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城里城外一派荒芜变成了山林,庭院和屋檐下长满了艾草和荆棘。

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

眼前的白骨分不清他们是谁,横竖交错没有覆盖掩埋。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

出門听不到人的声音,只有豺狼呜嚎哭叫。

茕茕(33)对孤(34)怛咤(35)糜肝肺。

孤零零对着自己的影子,不停的哭喊声撕肝裂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

爬到高处向远方望去,突然觉得魂魄出窍飞逝离去。

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36)

奄奄一息好像是寿命将尽,旁人们相继安抚宽慰。

为复强视(37),虽生何聊赖(38)

挣扎着睁开眼睛又勉强活了下去,虽然没死可又有什么希冀?

托命于新人(39),竭心自勖励(40)

把命运寄托于再嫁的丈夫董祀,尽心竭力自我勉励努力生活下去。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41)

自从流离后成为鄙贱之人,常常害怕丈夫废婚抛弃。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想人生能有多少时间,怀着忧伤一年又一年。

注释

(1)天常:天之常道。「乱天常」,犹言悖天理。

(2)篡弑:言杀君夺位。董卓于公元189年以并州牧应袁绍召入都,废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次年杀弘农王。

(3)诸贤良:指被董卓杀害的丁原、周珌、任琼等。

(4)旧邦:指长安。公元190年董卓焚烧洛阳,强迫君臣百姓西迁长安。

(5)兴义师:指起兵讨董卓。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州郡皆起兵讨董,以袁绍为盟主。

(6)不祥:指董卓。祥:善。

(7)卓众:指董卓部下李榷、郭汜等所带的军队。初平三年(192年)李、郭等出兵关东,大掠陈留、颍川诸县。蔡琰于此时被掳。

(8)胡羌:指董卓军中的羌胡。董卓所部本多羌、氐族人(见《后汉书·董卓传》)。李榷军中杂有羌胡(见《后汉纪·献帝纪》记载)。

(9)截:斩断。

(10)孑:独。这句是说杀得不剩一个。

(11)相撑拒:互相支拄。这句是说尸体众多堆积杂乱。

(12)西入关:指入函谷关。卓众本从关内东下,大掠后还入关。

(13)迥:遥远。

(14)邈冥冥:渺远迷茫貌。

(15)毙降虏:弊:即「毙」,詈骂之词。「弊降虏」犹言「死囚」。

(16)亭刃:亭:古通「停」。「停刃」犹言加刃。

(17)我曹:犹我辈,兵士自称。以上四句是说兵士对于被虏者不满意就说:「杀了你这死囚,让你吃刀子,我们不养活你了。」

(18)毒:恨。

(19)参:兼。这句是说毒恨和痛苦交并。

(20)彼苍者:指天。这句是呼天而问,问这些被难者犯了什么罪。

(21)边荒:边远之地,指南匈奴,其地在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附近)。蔡琰如何入南匈奴人之手,此诗略而不叙,史传也不曾明载。《后汉书》本传只言其时在兴平二年(195年)。是年十一月李榷、郭汜等军为南匈奴左贤王所破,疑蔡琰就在这次战争中由李、郭军转入南匈奴军。

(22)少义理:言其地风俗野蛮。这句隐括自己被蹂躏被侮辱的种种遭遇。

(23)邂逅徼时愿:这句是说平时所觊望的事情意外地实现了。邂逅:不期而遇。徼:侥幸。

(24)骨肉:喻至亲。作者苦念故乡,见使者来迎,如见亲人,所以称之为骨肉。或谓曹操遣使赎蔡琰或许假托其亲属的名义,所以诗中说「骨肉来迎」。

(25)天属:天然的亲属,如父母、于女、兄弟、姐妹。

(26)缀:联系。

(27)五内:五脏。

(28)恍惚:精神迷糊。

(29)生狂痴:发狂。

(30)遄征:疾行。

(31)日遐迈:一天一天地走远了。

(32)中外:犹中表,「中」指舅父的子女,为内兄弟,「外」指姑母的子女,为外兄弟。以上二句是说到家后才知道家属已死尽,又无中表近亲。

(33)茕茕:孤独貌。

(34)景:同「影」。

(35)怛咤:惊痛而发声。

(36)相宽大:劝她宽心。

(37)息:呼息。这句是说又勉强活下去。

(38)何聊赖:言无聊赖,就是无依靠,无乐趣。

(39)新人:指作者重嫁的丈夫董祀。

(40)勖励:勉励。

(41)捐废:弃置不顾。以上二句是说自己经过一番流离,成为被人轻视的女人,常常怕被新人抛弃。

创作背景

《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传》载:“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该诗即为“二章”之一。

拼音版

bēifènshī

hànshīquánbǐngdǒngzhuōluàntiāncháng

zhìcuànshìxiānhàizhūxiánliáng

qiānjiùbāngyōngzhǔqiáng

hǎinèixīngshīgòngtǎoxiáng

zhuōzhòngláidōngxiàjīnjiǎyào耀guāng

píngréncuìruòláibīngjiēqiāng

lièwéichéngsuǒxiàngwáng

zhǎnjiéjiéshīháixiāngchēng

biānxuánnántóuhòuzài

cháng西guānjiǒngxiǎnqiě

huánmiǎomíngmínggānwéilàn

suǒlüèyǒuwànlìngtún

huòyǒuròuyángǎn

shīwēijiānzhéyánxiáng

yàodāngtíngrèncáohuó

xìngmìngkān

huòbiàn便jiāchuízhàngtòngcānbìngxià

dànháoxíngbēiyínzuò

néngshēng

cāngzhěnǎizāoèhuò

biānhuānghuárénshǎo

chùsuǒduōshuāngxuěfēngchūnxià

piānpiānchuīěr

gǎnshíniànāitànqióng

yǒucóngwàiláiwénzhīchánghuān

yíngwènxiāozhéfēixiāng

xièhòujiǎoshíyuànròuláiyíng

jiěmiǎndāngér

tiānshǔzhuìrénxīnniànbiéhuì

cúnwángyǒngguāirěnzhī

érqiánbàojǐngwènzhī

rényándāngyǒuhuánshí

āchángrénjīngèng

shàngwèichéngrénnài

jiànbēngnèihuǎngshēngkuángchī

háoshǒudānghuí

jiānyǒutóngshíbèixiāngsònggàobié

guīāijiàoshēngcuīliè

wéichíchúchēwèizhuǎnzhé

guānzhějiēxíng

qíngliànchuánzhēngxiámài

yōuyōusānqiānshíjiāohuì

niànchūxiōngwéicuībài

zhìjiārénjìnyòuzhōngwài

chéngkuòwéishānlíntíngshēngjīngài

báizhīshuízònghénggài

chūménrénshēngcháilángháoqiěfèi

qióngqióngduìyǐngzhàgānfèi

dēnggāoyuǎntiàowànghúnshénfēishì

yǎnruòshòu寿mìngjìnpángrénxiāngkuān

wéiqiǎngshìsuīshēngliáolài

tuōmìngxīnrénjiéxīn

liúchéngjiànchángkǒngjuānfèi

rénshēngshíhuái怀yōuzhōngniánsuì

作者简介

蔡琰

蔡琰(蔡文姬)

汉末三国时期才女

蔡琰(生卒年不详),名琰,字文姬(一说字昭姬),汉末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东汉末年女性文学家,文学家蔡邕之女。自幼多才,精通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母家。汉献帝兴平中,董卓兵乱后,被裹挟西迁,继而在战乱中被掳到南匈奴嫁于左贤王,生活了12年,生二子。建安七年(202),曹操将其赎回,再嫁屯田都尉董祀。蔡文姬的作品,仅存三篇,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