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钟山

王安石 〔宋代〕 王安石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游钟山》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首句点明主题,诗人日日观赏山,不觉厌倦,乐此不疲;次句则是诗人内心愿望的直接抒发;三句以山花的凋零与山的恒久相对比;末句将“空流”与“自闲”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动态的,后者是静态的。这首诗不仅是对山景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世界与人生追求的真实写照,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对心灵归宿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邃思考。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终日看山不(1)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整日里游览于山间,山色美丽,变化万千,毫无厌倦,买下这片山林等待终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山花花开花落,而山一直魏然屹立,山间的溪水空空流淌而山自在清闲。

注释

(1)厌:不喜欢,憎恶。

文学赏析

王介甫的这首绝句,是他的《游钟山》四首绝句中的第一首。自古以来的批评家在谈到王介甫的诗歌时,说来说去不过是《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之类,其实,王介甫的绝句佳作满眼,美不胜收。这首《游锺山》就是一首很少有人谈到,但确实是非常优秀而有特色的作品,拈出来加以赏析,可以达到 「奇文共欣赏」的目的。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是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山」字出现了八次,一个字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出现得如此频繁,在整个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很罕见的。可以说,王介甫正是借助于这个「山」的反复运用,不仅达到了回环反复的效果,在形式上取得了特殊的美感,而且在内涵上形成了特殊的意蕴。

诗的一到四句构成了一个逻辑关系,即因为「终日看山不厌山」,所以才有「买山终待老山间」的想法与举动;又因为「买山终待老山间」,可以更认真细致地看 山,所以又才有「山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的结果。尽管无处不写到山,但在这一逻辑关係中,作者始终是作品所要表现的重点。而在对作者思想感情及 人生境界的表现上,「山」字起着特殊的作用。

诗中的山有两座山,第一座就是前二句所写的山,那是一座华丽的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似乎暗用了李太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诗意。既然终日看都不厌烦,那么由此可见锺山是多么有魅力。第二句是用买山的行为来说明锺山的魅力,而「终待老」三字更加突出了这种魅力。在这种情况下,山还只是一个具有特 殊魅力的审美客体,诗人所看到的山还只是它的表层,吸引诗人的是山上的花这样的表面的东西。第二座是诗的最后两句所写的山,那是一座进入了悠闲自在境界的 山。山上的花全部凋零,山还依然还是那座山,但是,它已经是一座精神得到了升华的山了,豪华落尽见真醇,皮毛落尽,精神独存。它就像一位得道的高人,去掉 了所有的浮躁与华美,进入了神完气足,闲静自在的境界。这就更使诗人留连忘返了。

这首诗表现上看来是在写山,但实际上却是在写人,甚至可能写的就是诗人自己。早年的诗人,意气风华,投身政治,锐意改革,在别人看来是多么辉煌荣耀。改革失败後,诗人隐居南京,多与锺山为伴,辉煌不再,荣耀不存,没有了从前的锐气,也就没有了从前的浮躁。这山多像诗人自己!当然,山可能也未必就是诗人自己,但是,它绝对表现了诗人的某种具有象征性的心路历程。在表面的写山过程中,暗含着极为深刻的寓意。这使这首诗品味起来像寓言,又像偈语。

诗中连用了八个「山」字,显然不是随意的行为,而是有意的安排。八个「山」字在诗中形成了回环反复之美,而且对称中有错落,更有特殊的韵味。八个「山」字 平均分配在四句中,每一句中都是两个「山」字。但是,前二句中的「山」字分别出现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上,没有一个的位置相同,这就说明这两句是以错落为 主,主要想造成一种形式上的变化。而后二句中的「山」字却被安排在不同句子的同一位置上,使其构成了非常明显的对称,表现出了一种形式上的对称之美。这样,前后的句子在句法上就的所区别,有所变化。所以,这首诗不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看,都可以说是极为出色的。

作者简介

王安石

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县上池)人。与“韩愈、柳宗元”等,并称“唐宋八大家”。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