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筼筜谷》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现了的文同的清廉,也借以赞美文同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体现了表兄弟之间情谊之深厚。全诗笔调轻快,富有内涵。
汉川(2)修竹贱如蓬,斤(3)斧何曾赦箨龙(4)?
汉水一带长竹繁茂贱如蓬草,斧头何曾将鲜嫩的竹笋轻饶?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5)在胸中。
料想你这个清贫嘴馋的太守,定把渭滨千亩青竹吞进肚了。
(1)筼筜谷:在洋县城西北十里,文同知洋州时,曾在谷中筑披云亭,经常往游其间。筼筜,一种高大的竹子,皮薄,节长而竿高。汉杨孚《异物志》:“筼筜生水边,长数丈,围一尺六寸,一节相去六七尺,或相去一丈。”
(2)汉川:指汉水流域,汉水一称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源出陕西宁强县北蟠冢山。
(3)斤:斧头。
(4)箨龙:竹笋的异名。
(5)渭滨千亩:指渭水流域千亩修竹。渭滨,一作“渭川”。渭,指渭河,黄河主要支流之一,流经陕西省。
《筼筜谷》这首诗是苏轼《和文与可洋州园池》组诗中的一首。组诗共三十首,这是其中第二十四首,于1076年(熙宁九年)知密州任上作。文与可,即文同,善画竹及山水。他是苏轼的从表兄,二人相交甚厚,经常有诗交往来。文与可守洋州(治所在今陕西洋县)时,曾寄给苏轼三十首《洋州园池》,苏轼皆依题和之。
根据宋代学者家诚之所编的《石室先生年谱》中“先生赴洋州,在熙宁八年秋冬之交,至丁巳秋任满还京”的记述,可知文与可守洋州是在1075年—1076年(熙宁八年至九年),其时正是苏轼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