筼筜谷

苏轼 〔宋代〕 苏轼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筼筜谷》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现了的文同的清廉,也借以赞美文同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体现了表兄弟之间情谊之深厚。全诗笔调轻快,富有内涵。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汉川(2)修竹贱如蓬,(3)斧何曾赦箨龙(4)

汉水一带长竹繁茂贱如蓬草,斧头何曾将鲜嫩的竹笋轻饶?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5)在胸中。

料想你这个清贫嘴馋的太守,定把渭滨千亩青竹吞进肚了。

注释

(1)筼筜谷:在洋县城西北十里,文同知洋州时,曾在谷中筑披云亭,经常往游其间。筼筜,一种高大的竹子,皮薄,节长而竿高。汉杨孚《异物志》:“筼筜生水边,长数丈,围一尺六寸,一节相去六七尺,或相去一丈。”

(2)汉川:指汉水流域,汉水一称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源出陕西宁强县北蟠冢山。

(3)斤:斧头。

(4)箨龙:竹笋的异名。

(5)渭滨千亩:指渭水流域千亩修竹。渭滨,一作“渭川”。渭,指渭河,黄河主要支流之一,流经陕西省。

创作背景

《筼筜谷》这首诗是苏轼《和文与可洋州园池》组诗中的一首。组诗共三十首,这是其中第二十四首,于1076年(熙宁九年)知密州任上作。文与可,即文同,善画竹及山水。他是苏轼的从表兄,二人相交甚厚,经常有诗交往来。文与可守洋州(治所在今陕西洋县)时,曾寄给苏轼三十首《洋州园池》,苏轼皆依题和之。

根据宋代学者家诚之所编的《石室先生年谱》中“先生赴洋州,在熙宁八年秋冬之交,至丁巳秋任满还京”的记述,可知文与可守洋州是在1075年—1076年(熙宁八年至九年),其时正是苏轼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时期。

拼音版

yúndāng

hànchuānxiūzhújiànpéngjīncéngshètuòlóng

liàoqīngpínchántàishǒuwèibīnqiānzàixiōngzhōng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