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苏轼 〔宋代〕 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杂言诗。这是一首题画诗,开头点明这是一幅青绿色的平远山水知画善画;“崖崩”两句,极写山势险峻,乔木苍然,是为画面最惹眼的中心;“客舟”以下四句,写画中小船,直如诗人身在画境之中,忽闻棹歌,不觉船之骤至。最后以一个特别的结束法,引入了有关画中风景的当地民间故事,使诗篇余音袅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1)小孤(2)中央(3)

山色苍翠,江水茫茫无际,大小孤山矗立在长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4),惟有乔木(5)搀天(6)(7)

崖壁崩塌,山路断绝,不见猿鸟踪迹,只见乔木参天生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8)中流声抑扬。

从哪里飘来一只客船?划船人的歌声在江中时而低沉,时而高亢。

沙平(9)风软(10)望不到(11),孤山久与船低昂(12)

沙滩平直,风力微弱,船儿迟迟不能到岸,孤山与客船久久地随波起落荡漾。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13)

清晨烟雾缭绕,耸立江心的大小孤山,正像刚梳妆好的美人发髻映在镜中一样。

舟中贾客(14)漫狂(15)小姑(16)前年嫁彭郎(17)

船上的商人啊,莫要轻狂放荡,小姑早有伴侣,前年已嫁给彭郎。

注释

(1)大孤:大孤山,在江西九江鄱阳湖中。

(2)小孤:小孤山,在江西彭泽县古城西北九十里处的长江中。两山遥遥相对。

(3)中央:中间。

(4)崖崩路绝猿鸟去:形容山路险绝,猿猴飞鸟都无法在此生活,不得不离去。

(5)乔木:高大的树木。

(6)搀天:参天,直插云霄。搀,刺,直刺。

(7)长:高。

(8)棹歌:划船人的歌声。

(9)沙平:沙岸平直。

(10)风软:风力微弱。

(11)望不到:指客舟可以望见却久久不能到岸。沙岸平直则流水舒缓,风力微弱则船行缓慢,这二者是因,“望不到”是果。

(12)低昂:一起一落,形容山与船在水波中荡漾。

(13)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烟雾缭绕、耸立江心的大小孤山,正像早晨对着镜子重新梳妆打扮的美女头上的一对发髻。峨峨:山高耸的样子。鬟:发髻。晓镜:比喻早晨的江面像明亮的大镜子,表明江水清,江面平。

(14)贾客:商人。

(15)漫狂:即轻狂,不受礼法约束。漫,随随便便。

(16)小姑:指小孤山。

(17)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这里形容江山秀美,人们不能自禁其爱。当地民间就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创作背景

这首题画诗,是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今属江苏)知州时创作的。题中李思训,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一作右)武卫大将军,世称李将军。他的山水画多以青绿胜,明代画论家董其昌说他是山水画“北宗”的创始人。

宋代《宣和画谱》评其画:“皆超绝,尤工山石林泉,笔格遒劲,得湍濑潺湲、烟霞缥缈难写之状。”可见他的着色山水画同王维的水墨写意山水也有相似之处,都重视意境创造,使画中有诗。苏轼此诗是为李思训的《长江绝岛图》所作的题画诗。

拼音版

xùnhuàchángjiāngjuédǎo

shāncāngcāngshuǐmángmángxiǎojiāngzhōngyāng

bēngjuéyuánniǎowéiyǒuqiáochāntiāncháng

zhōuchùláizhàozhōngliúshēngyáng

shāpíngfēngruǎnwàngdàoshānjiǔchuánáng

ééliǎngyānhuánxiǎojìngkāixīnzhuāng

zhōuzhōngmànkuángxiǎoqiánniánjiàpéngláng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