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出自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著小说《红楼梦》,是一首七言绝句,在小说中由林黛玉所作。前两句直写西施的不幸,后两句写西施和一般女子一样,红颜多薄命。这首诗是林黛玉以西施自况,发出了预感命运不幸的悲叹,悲哀自已红颜薄命。这首诗引用了东施效颦之典,化用王维《西施咏》和《洛阳女儿行》诗意,增强了全诗的悲叹基调。
一代倾城(1)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2)。
一代绝色美人终于如浪花般消失了,在吴宫里的人白白地想念着你。
效颦(3)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上浣纱(4)。
切莫讥笑东村效颦女长得丑,她满头白发时仍能在溪边浣纱。
(1)倾城:绝色美女的代称,也叫“倾国”。
(2)儿家:称呼古代女子,你。指西施。
(3)效颦:相传西施家乡的东村有女子,貌丑,人称东施,因见西施“捧心而颦(皱眉)”的样子很美,她也学着捧心而颦,结果反而更丑(出《庄子·天运》)。这句倒装,意即“莫笑东村女效颦”。
(4)浣纱:西施和她家乡的女子曾在若耶溪边漂洗过棉纱。浣,洗涤。
曹雪芹将《西施》写在了《红楼梦》第六十四回,是小说人物林黛玉所作。这一时期,贾府里已经呈现出了种种危机,“声威赫赫”的贾府,已是江河日下,濒临崩溃。而封建贵族阶级叛逆者林黛玉的思想,处处同封建正统思想格格不入。她的叛逆行动,同贾府的统治秩序和家世利益,直接冲突。贾府的卫道者们逐渐撕下了笼罩在家族骨肉关系之上的温情脉脉的纱幕,对她的冷淡与孤立也随之而加深,这虽然未能迫使她俯首屈从,却使她精神苦闷,感情抑郁,而又骨鲠在喉,无处倾吐。于是她便借《西施》这首诗言志,自我悲叹,以抒发早已郁积在内心的愤懑和理想。
《西施》这是一首七言绝了,在小说中由林黛玉所作。前两了直写西施的不幸,后两了写西施和一般女子一样,红颜多薄命。这首诗是林黛玉以西施自况,发出了预感命运不幸的悲叹,悲哀自已红颜薄命。这首诗引用了东施效颦之典,化用王维句西施咏》和句洛阳女儿行》诗玉,增强了全诗的悲叹基调。
首联直写西施的不幸:一代绝顶美丽的西施葬身江中,有如浪花一样很快消失了,吴宫里的妃子白白地想念她。其中,“一代倾城逐浪花”就把红颜薄命的玉思点明,并为全诗定下了悲叹的调子。第二了写“逐流花”后的反响。红颜而薄命,只给人留下悲伤的叹息。
三四两了写西施和一般女子一样,红颜多薄命。请不要笑东村效颦女长得丑,却能活到满头白发,且能自由地在溪边浣纱。玉思是说美女不如丑女长寿、自由。黛玉句西施》化用王维诗玉,玉思指西施虽美,已如江中浪花,稍纵即逝;而东村丑女,却可活到银丝白头。
《西施》此诗字了浅白,所用东施效颦之典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其用玉却在以古喻今。西施虽美,终究薄命随江水而去,有如浪花易逝。她虽令宫女怀恋,但不如东村女能活到白头。黛玉借此而说自己寄人篱下,虽有贾宝玉等知己的关心,但她也预感到病鹰继身难治,因而发出了预感命运不幸的悲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