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
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
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
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
琵琶横笛和未匝,花门山头黄云合。
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
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回新。
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落梅徒聒耳。
世人学舞只是舞,恣态岂能得如此。
《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所描绘的是作者所亲见的一场精妙奇特的舞蹈。前六句用虚写的笔法从几个方面来写舞蹈之不同寻常,为下文“舞”的正面描写蓄势;第二层四句入手写美人舞姿,突出舞蹈旋转的特点;第三层六句把乐器的伴奏和美人的舞姿交替描写,用乐曲的节奏写舞姿的变化;诗的最后四句以诸乐曲与莲花舞曲比较,对舞姿作进一步赞叹。
美人(2)舞如莲花(3)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美人们旋转舞动时如莲花开放,世上长眼睛的人都应该没有见过。
高堂满地红氍毹(5),试舞一曲天下无。
高大的厅堂中,地上铺满了红地毯,舞者试着踏着节拍舞蹈了一曲。
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
这曲舞是从胡人中流传入中原地区的,大家见了十分惊奇而且赞叹不已。
慢脸娇娥纤复秾(6),轻罗(7)金缕花葱茏(8)。
美丽的脸庞,娇美的眉毛,舞者身材苗条而且丰腴,身穿金线绣就的图案十分华贵的罗纱衣。到如此神奇的境界呢?
回裾(9)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10)生旋风。
回环转动裙子,挥舞起袖子,仿佛满眼都是雪花在飞舞,左右旋动的身影好像是一股卷动的旋风。
琵琶横笛和未匝(11),花门山(12)头黄云合(13)。
琵琶和横笛的乐音伴奏还未过一遍,花门山顶的黄云因之已合拢到了一块。
忽作出塞入塞(14)声,白草(15)胡沙寒飒飒(16)。
音乐中忽然奏出《出塞》《入塞》两曲,顿时身边好像响起了吹折白草、卷起胡沙的冷飕飕的风声。
翻身入破(17)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回新。
舞者身形翻滚,音乐奏起的入破之音像是神仙所为一般,妙不可言。
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18)落梅(19)徒聒耳(20)。
这才知道其他曲子都是无法与之相比的,以前听过的《采莲》《落梅》只不过是烦扰耳朵的噪音罢了。
世人学舞只是舞,恣态岂能得如此。
世上的人学舞只是舞蹈罢了,那神态、身姿哪里能够达到如此神奇的境界呢?
(1)使君:对州郡长官的称呼。
(2)美人:指舞女,当是田使君家中的歌伎。
(3)如莲花:舞姿美艳,好似莲花。
(4)北鋋:舞蹈的名称,从诗中描写看,似以多有旋转动作为其主要特征。
(5)氍毹:毛织的地毯。
(6)纤复秾:说体态匀称,不胖不瘦。秾,本指草木繁盛,这里指体态丰满。
(7)轻罗:轻而薄的丝绸。
(8)金缕花葱茏:说舞女衣服上金线绣出的花朵十分生动逼真。缕,线。葱茏,草木繁盛。
(9)裾:衣服前襟。
(10)左鋋右鋋:鋋,古代一种铁柄短矛,易于手上旋转。这里将旋转的舞女比作鋋。
(11)匝:一周,一通。
(12)花门山:山名,在今内蒙境内。这里借指边地。
(13)合:聚拢。
(14)出塞入塞:均为乐府曲名。《西京杂记》载,汉戚夫人善歌《出塞》、《入塞》之曲。这里当指乐曲奏出出塞和入塞的情调。
(15)白草:牧草,干熟时呈白色,故名。
(16)飒飒:形容风吹“胡沙”、“白草”的声音。
(17)入破:唐代大曲一般分散序,中序,破三大段;入破,即乐曲进入第三段。
(18)采莲:曲名,梁武帝作。
(19)落梅:即《梅花落》。
(20)聒耳:形容声音杂乱刺耳。
《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祥,约作于唐肃宗至德初(756-757),作者参加了一次田使君举办的宴会,欣赏了北鋋表演,有感而作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