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熙杏花

苏轼 〔宋代〕 苏轼

江左风流王谢家,尽携书画到天涯。

却因梅雨丹青暗,洗出徐熙落墨花。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徐熙杏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题画诗,前两句颂王进叔携书画赴岭南,以“江左风流”喻其雅韵,后两句写梅雨天虽暗书画,却独显徐熙“落墨”之技,墨色鲜明,神韵非凡。既赞藏画之功,又赏画技之妙,言简意赅,想象奇特,可谓妙笔传神。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江左(2)风流王谢家(3)尽携(4)书画到天涯(5)

自古江左的王谢两家就出风流名士,携带着书画走遍了天涯海角。

却因梅雨丹青暗,洗出(6)徐熙落墨花(7)

只因南方梅雨时节,字画受潮变暗,却正好洗涤出徐熙的落墨花。

注释

(1)徐熙:江宁(今江苏南京)人,一说钟陵(今江西南昌)人,世仕南唐,为江南名族。五代末南唐画家,善写花卉草虫,其画最为李后主赏识。

(2)江左:即江东。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东晋及宋、齐、梁、陈各代的根据地都在江左,故当时人称这五朝及其统治的地区为江左。

(3)王谢家:指东晋宰相王导和谢安两家。王、谢两姓为晋朝望族。这里借指友人王进叔。

(4)尽携:全部携带。

(5)天涯:极远的地方。这里有远离家乡的意思。

(6)洗出:洗涤出,清除出。

(7)落墨花:徐熙画花的枝叶花蕊,先用粗笔浓墨勾出,然后略加色彩,不掩笔迹,而神气生动,人称“落墨花”。

创作背景

《徐熙杏花》这首诗是苏轼哲宗元符三年(1100)北归过南海(今属广东)时所作。苏轼的朋友王进叔,于元符三年任岭南监司,到边远地方去做官,随身带了许多书画,作为精神上的寄托和艺术享受,可以解除不少作客他乡的寂寞情怀。苏轼为他的藏画题了五首诗,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文学赏析

《徐熙杏花》这首题画诗,首句“江左风流王谢家”,诗人在这里用江东有才华、爱好翰墨的王谢来比喻收藏家王进叔。第二句“尽携书画到天涯”,王进叔带上书画去岭南去任官职,要远离家乡去天涯海角。“却因梅雨丹青暗”,在这种“梅雨”天气里,竟意外地“洗出徐熙落垫花”。梅雨天气里观画固然感到光线暗淡,但是在观赏徐熙的杏花图时,却可清晰地辨出那独具特色的“落墨”技法。《宣和画谱》载,“今之画花者,往往以色晕淡而成,独熙落墨以写枝叶蕊萼,然后傅色,故骨气风神为古今之绝笔。”《图画见闻志》援引徐铉的叙说,称徐熙以“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色不相映隐也。”由此可知,诗人诗意是说,梅雨天气里欣赏徐熙画卷,处于辅助地位的“杂彩”暗淡了,而处于主体地位的墨迹却清晰地显现出来了,越见其神妙。此诗短短四句,容量很大,既写了王进叔的藏画之功,又写了观赏徐熙落墨杏花的独特感悟,可谓妙笔传神。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