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日》是南宋诗人韩淲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前半段即景抒情,后半段寄情于景。首联写夏夜初临的情况;第二联逆回,说自己幽居深山,独自一人,在这美好的夜晚,步出山寺,赏月闲行;五、六句说晚上山中,南风阵阵,使人感受不到夏天酷暑的暴虐,贫穷人家特别喜爱晴天;尾联继续抒发感慨,同时借助景语来表达。诗没有作过分的雕琢,自然精妙。
片月(1)生林白,沿流涧(2)亦明。
一片月亮在黄昏后升起,把树林照亮;它又仿佛沿着溪流而上,把山涧洒满了清光。
幽人(3)方独夜,山寺有微行(4)。
我一个人幽居在深山,碰上这美丽的夜晚,禁不住步出了小寺,在路上悠闲徜徉。
野处(5)偏宜夏,贫家(6)不厌晴。
住在郊野的人,没有暑气的侵扰,最适宜夏季的气候,贫苦人对晴天也特别地盼望。
薰风(7)吹老鬓,腐草见飞萤(8)。
和暖的南风吹动我稀疏斑白的鬓发,腐烂的草丛中,有萤火虫在飞来飞去,闪闪发光。
(1)片月:弦月。
(2)涧:山间流水的沟。
(3)幽人:隐士,幽居之人。
(4)微行:散步,缓缓行走。
(5)野处:指在乡野居住。
(6)贫家:穷人家。
(7)薰风:夏天吹的东南风,或单指南风。
(8)腐草见飞萤:出《礼记·月令》:“季夏之月,腐草为萤。”季夏即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