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日

韩淲 〔宋代〕 韩淲

片月生林白,沿流涧亦明。

幽人方独夜,山寺有微行。

野处偏宜夏,贫家不厌晴。

薰风吹老鬓,腐草见飞萤。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五月十日》是南宋诗人韩淲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前半段即景抒情,后半段寄情于景。首联写夏夜初临的情况;第二联逆回,说自己幽居深山,独自一人,在这美好的夜晚,步出山寺,赏月闲行;五、六句说晚上山中,南风阵阵,使人感受不到夏天酷暑的暴虐,贫穷人家特别喜爱晴天;尾联继续抒发感慨,同时借助景语来表达。诗没有作过分的雕琢,自然精妙。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片月(1)生林白,沿流(2)亦明。

一片月亮在黄昏后升起,把树林照亮;它又仿佛沿着溪流而上,把山涧洒满了清光。

幽人(3)方独夜,山寺有微行(4)

我一个人幽居在深山,碰上这美丽的夜晚,禁不住步出了小寺,在路上悠闲徜徉。

野处(5)偏宜夏,贫家(6)不厌晴。

住在郊野的人,没有暑气的侵扰,最适宜夏季的气候,贫苦人对晴天也特别地盼望。

薰风(7)吹老鬓,腐草见飞萤(8)

和暖的南风吹动我稀疏斑白的鬓发,腐烂的草丛中,有萤火虫在飞来飞去,闪闪发光。

注释

(1)片月:弦月。

(2)涧:山间流水的沟。

(3)幽人:隐士,幽居之人。

(4)微行:散步,缓缓行走。

(5)野处:指在乡野居住。

(6)贫家:穷人家。

(7)薰风:夏天吹的东南风,或单指南风。

(8)腐草见飞萤:出《礼记·月令》:“季夏之月,腐草为萤。”季夏即五月。

文学赏析

《五月十日》这首五律,写夏日山居情怀,写得格高意深,是韩淲集中佳作。诗虽然是律体,但不拘泥于一般律诗讲究的起承转合,也不强求声韵对偶,一意流转,整散结合。韩淲是江西诗派中诗流传下来最多的作家,存世诗作达二千六百多首。他的诗接受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较大,但也有不少诗另走偏锋,不以锻炼生拗为能,转向和婉清淡,这首《五月十日》可作代表。

诗层层关联,自然展开。首联写夏夜初临的情况。时当初十,月亮早早地升起,照在林子里,一片光明。随着月亮的升高,又渐渐照着了低处山涧的流水。这两句观察得很细,用语也十分精到,不殚精竭虑,难以写出。首先,诗给月亮所下的定义就很适合初十的月亮,因为是大半个,既不是圆的可称为轮,也不是弯的可称为钩,所以别出心裁称之为片。月亮照着树林,清光如水,诗人又用了个“生”字,既给月光以主动性,又刻绘出天渐渐黑、月光渐渐亮的过程,与《庄子》“虚室生白”及张九龄诗“海上生明月”有同工异曲之妙。对句写山涧,更令人叫绝。月亮升高,仿佛是沿着流水而上,出语很新;月亮高了,照的角度不同,所以先照到林木,后照低深山涧。通过这两句,境界全出,人们读着,自身似乎也沐浴在月光中,与诗人同赏这无边月色。

在这样的月景中,诗人在做什么呢?第二联逆回,说自己幽居深山,独自一人,在这美好的夜晚,步出山寺,赏月闲行。这联在时序上应该与上面对换,诗人因为步月,才发现和感受到上联所说的美景,但是如果先出此联,诗便显得浅露无味;同时有了上联写景,这联写人方能突出诗人本身的品格与趣味,加深了情韵,这是诗人谋篇高明的地方。元方回评说“三、四亦幽淡”,清查慎行评价此联的特点是“流丽自然”,都是因此而发。

五、六句说晚上山中,南风阵阵,使人感受不到夏天酷暑的暴虐,贫穷人家特别喜爱晴天。这两句在结构上只是乘思绪所在,随手而出,有些像近代所说的意识流手法。诗中的“野处”、“贫家”都是指自己,切合此刻步月山中的心情,山中无暑,月光皎好,他自然觉得“偏宜夏”、“不厌晴”。但是这联是对句,例当分写两事,否则便成合掌,因此,乍一读来,觉得上下阻隔,令人莫名其妙。因而尽管方回在《瀛奎律髓》评中推许说“五、六新美”,清冯舒还是批驳说“‘贫家’句凑”,意思是接得不合情理。清纪昀也批评说:“第六句细思不甚可解。”对此,清许印芳特作转圜,释道:“五、六须合看,又须从对面推勘。凡夏晴必热,城市无林泉避暑,其不宜夏可知。富人多肥腻柔脆,最畏烦暑外蒸,其厌晴可知。野处贫家则反是。此等事理,浅近真实,有何难解?晓岚(纪昀)呆讲本句,故觉其凑而不可解耳。”许印芳解释,有助于人们理解此诗,但诗作到需要人们如此推敲索解,显然落入下乘。这联与前四句比,确实过率。

尾联继续抒发感慨。第三联是以普通的心理代指自己的心理,这联便专门拈出自己的感慨,同时借助景语来表达。薰风吹鬓而加一“老”字,便表现自己叹岁月消逝、没法与自然景观共存的心情。“腐草见飞萤”是点眼前所见,又接应了题目,用《礼记·月令》句,明点月份。

《五月十日》这首诗,前半段即景抒情,后半段寄情于景,没有作过分的雕琢,自然精妙。

作者简介

韩淲

韩淲

南宋诗人

韩淲(1159—1224),字仲止,号涧泉,韩元吉之子,许昌(今属河南)人。曾经是官判院。以诗鸣当世,和赵蕃(号章泉)齐名,号“二泉”。人品学问,都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五十岁的时候就不当官了,隐居上饶。嘉定十七年,因为时事惊心,写了甲申秋三诗,患病而死,那年他六十六岁。有《涧泉集》二十卷、 《涧泉日记》三卷、《涧泉诗馀》一卷。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