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空跻宝塔,时望尽京华。
竹绕渭川遍,山连上苑斜。
四门开帝宅,阡陌逗人家。
累劫从初地,为童忆聚沙。
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
坐觉诸天近,空香逐落花。
《登总持寺浮图》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全诗可分两层。第一层是前三联,描写诗人所望长安之景,一片繁华祥和的气氛;第二层是后三联,写诗人对佛法的感悟。全诗运用大量佛教典故,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热爱和对佛理的理解。
半空跻(1)宝塔(2),时望尽京华(3)。
我登上宝塔站在半空,望尽了繁华的京都。
竹绕渭川(4)遍,山连上苑(5)斜。
竹林环绕着渭水河,山峰连接着帝王园林。
四门(6)开帝宅(7),阡陌(8)逗人家。
四方耸立着皇室的豪宅,路两旁散落着人家。
累劫(9)从初地(10),为童忆聚沙(11)。
屡次经劫从初地开始,回忆儿童聚沙造佛塔。
一窥功德(12)见,弥益(13)道心(14)加。
菩萨初窥心性,功德现前,进而更加精进。
坐觉(15)诸天(16)近,空香逐落花(17)。
在高塔上觉得与上天亲近,四处飘香散花尽落。
(1)跻:登。
(2)宝塔:《法华经·宝塔品》:“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杨街之《洛阳伽蓝记序》:“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二”塔,即浮图、地图,梵名率堵坡,又作塔婆、兜婆。
(3)京华:繁华京都。京都,繁华之最,故称京华。
(4)渭川:渭水、渭河。
(5)上苑:帝王玩赏游猎之园林。
(6)四门:四方之门。
(7)帝宅:犹皇都、帝城,在此指长安。
(8)阡陌:田间道,此泛指道路。
(9)累劫:屡次经劫。佛家以世界生灭一次为一劫。
(10)初地:佛家术语。菩萨至佛果五十二阶段中十地之第一地,亦称欢喜地。《华严经·十地品》:“今明初地义,是初菩萨地,名之为欢喜。”
(11)为童忆聚沙:《法华经·方便品》载:五百幼童聚沙造佛塔,戏于河湄,水暴至,童子皆溺,然因游戏而结缘,竟殁后成佛,入兜率天。
(12)功德:佛家对一切善事、善举统称为“功德”,即功业德行,《大乘义章》卷九二《种庄严》:“言功德者,功渭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
(13)弥益:愈益。
(14)道心:向道之心。《唐华严经》卷一三:“普观众生,发道心。”
(15)坐觉:自然感到。
(16)诸天:众天神之简称。
(17)空香逐落花:用天女散花典故。
据《旧唐书》本传,开元十六年(728),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于襄阳。《登总持寺浮图》此诗大约是此次在长安登上总持寺的佛塔后所作。
《登总持寺浮图》这首诗写诗人登总持寺佛塔所望长安景色以及对佛法的感悟。
诗的前六句,通过诗人登塔所见,描写了长安的景色。渭河两岸,翠竹依绕,山水明快。上苑绵延逶迤,直接远山。京郊到处耸立着帝王公侯的华贵豪宅;阡陌纵横的田园上,农夫田舍也自然的散落。在身处半空的诗人看来,这一切都是大地上的平等点缀,如同杂色香花盛开。
由此,引发了诗人进一步的感悟。佛教讲究从初地至喜欢地修至七地远行地,须经一大阿僧祗劫,从八地不动地至成佛,还须经一大阿僧祗劫。故曰:“累劫从初地。”而“为童忆聚沙”则是由《法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化出。此处既说童子聚沙亦远种佛因,也进一步说明成佛须经无量努力。更巧妙的是此二句皆与塔有联系。童子聚沙自不必说了,而“初地”一句则可引申到再高的塔也从初地上累土而成。二句既与塔有关,扣合题目,又具有佛理,构思十分巧妙。
“一窥公德见,弥益道心加”,诗人这里讲述了初地菩萨初窥心性,功德现前,进而更加精进,以期圆满成佛果。
诗的最后再次切题,既是因身在高塔而“坐觉诸天近”,同时也因为心系佛法,能感悟诸天欢喜,自觉相近。末句“空香逐落花”暗用散花典故,更加凸显自己心合佛法,并使全诗结束于幻美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