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后湖赏莲花

李璟 〔五代〕 李璟

蓼花蘸水火不灭,水鸟惊鱼银梭投。

满目荷花千万顷,红碧相杂敷清流。

孙武已斩吴宫女,琉璃池上佳人头。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游后湖赏莲花》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中主李璟(一说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描写蓼花似火,绽放在水上,水鸟划过水面,惊得鱼儿上下穿梭,在这充满动感的背景下,千万顷的荷花绽放在水面之上,与满池荷叶红碧相间。最后两句想象荷花如同孙武当年斩落的宫女头颅。全诗写景雅致,想象奇特。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蓼花蘸(1)水火不灭,水鸟惊鱼银梭(2)投。

蓼花似火,绽放在水上,水鸟划过水面,惊得鱼儿像银梭一样来回穿游。

满目(3)荷花千万顷,红碧相杂敷清流(4)

千万顷的荷花放在水面之上,与满池荷叶红碧相间,绚丽异常。

孙武(5)已斩吴宫女,琉璃池(6)上佳人头。

这千万顷的美丽荷花,宛若当年孙武斩落的宫女之头。

注释

(1)蓼花蘸:蓼花:草本植物。节常膨大,托叶鞘状,抱茎,花淡红色或白色。花,一作“梢”。蘸:沾染。

(2)银梭:银质梭子。常用以比喻鱼。

(3)满目:充满视野。

(4)敷清流:敷:开放,绽放。清流:清澈的流水。

(5)孙武:春秋时兵家,字长卿,齐国人,世称“孙子”。曾以 《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孙武为吴王搬演阵法,宫女充为兵卒,恃宠调笑,不听指挥,孙武立斩二人,阵法则成。

(6)琉璃池:指水如琉璃一样的池子,形容后湖彩色斑驳。琉璃, 亦作 “流离”,一种矿石质的有色半透明体材料。

创作背景

《游后湖赏莲花》这首诗见宋代无名氏《分门古今类事》卷十三“谶兆门上”。《新编分门古今类事》与《翰苑名谈》云:“江南李后主尝一日幸后湖,开宴赏荷花,忽作古诗云:‘蓼花蘸水火不灭,水鸟惊鱼银梭投。满目荷花千万顷, 红碧相杂敷清流。孙武已斩吴宫女,琉璃池上佳人头。’”当时识者咸谓吴宫中而有佳人头,非吉兆也。是年,王师吊伐,城将破,或梦丱角女子行空中,以巨簁簁物,散落如豆着地,皆人头。问其故,曰:“此当死于难者。”最后一人,冠服堕地,云:“此徐舍人也。”既寤,徐锴已死围城中。据上述内容可知,正是在南唐灭亡那一年,李煜赏荷花,突然心血来潮写下了这首诗。《增修诗话总龟》卷三十一引《摭遗》谓此诗为李璟作,《全唐诗》卷八因之。

文学赏析

《游后湖赏莲花》此诗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美丽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蓼梢蘸水火不灭,水鸟惊鱼银梭投。满目荷花干万顷,红碧相杂敷清流。”蓼花似火,绽放在水上,蘸入水中的,红色亦不改;水鸟划过水面,惊得鱼儿上下穿梭。就在这显示着大自然美妙与神秘的、充满动感的背景下,千万顷的荷花烂漫夺目地绽放在水面之上,与满池荷叶红碧相间,与千顷碧波相映生色。

诗人把荷花写得无限妖饶,充满生机,但是最后两句的想象,却充满了血腥和不祥:“孙武已斩吴宫女,琉璃池上佳人头。”诗人实在无法表达内心深处对荷花的独特感受,于是生发出一个兵家典故:孙武斩吴宫女。这个典故出自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诗人把荷花比喻成孙武当年斩落的宫女的头颅。用“佳人头”作为诗歌意象来形容莲花的鲜艳、娇美,前所未有。这个比喻险怪、冷艳,带有几分杀机,包含着一个附庸国国君潜意识中的不平之气。不过如此一来,如火的蓼花映照下的水面则宛若一池血水,难怪当时人们都认为此诗不是吉兆。

作者简介

李璟

李璟

南唐第二位皇帝

李璟(916—961),字伯玉,原名李景通,徐州(今属江苏)人。南唐烈祖李昪的长子。升元七年(943)即位,改元保大。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又为避后周信祖(郭璟)讳而改名李景。庙号元宗。好读书,多才艺,“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经常与其宠臣如韩熙载、冯延巳等饮宴赋诗,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词存四首,意境较高,风格凄怨深远,后人将他和李煜的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