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中送奚三还扬州

孟浩然 〔唐代〕 孟浩然

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

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

余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

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洛中送奚三还扬州》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作前半以友人奚三归乡之乐为引,反衬出诗人自己长期漂泊、归家无望的凄凉;后半转写自身境遇,借奚三可能的询问设想,表达了归隐之志及对未来重逢的期许。全诗语言质朴无华,不甚对仗,却自然合律,于浅白之中蕴含了对友人深挚的情谊与复杂的内心世界。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水国(4)无边际,舟行共使风(5)

水乡之地广阔无垠,没有边际,我们一同乘着风势,驾舟航行。

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6)

我羡慕你从此刻起你将踏上归途,日日夜夜都能见到家乡的山水与亲人。

余亦离家久,南归(7)(8)不同(9)

而我自己也已离家多时,心中满是对南归的渴望,却遗憾不能与你同行。

音书(10)若有(11),江上会相逢。

若将来有机会互通音信,或许在江水之上,我们还会再度相逢。

注释

(1)洛下:当指洛阳。

(2)奚三:姓奚,排行三,事迹未详。

(3)扬州:旧治在今江苏江都县西南,曾更名广陵,复为扬州。

(4)水国:即水乡,江河湖泊纵横的地区。这里当指扬州一带。

(5)使风:借助风力行船。

(6)乡中:指乡中父老亲友。

(7)南归:襄阳在洛阳南,故称。

(8)恨:遗憾。

(9)不同:指不能一同南归。

(10)音书:音讯,书信。

(11)问:打听。

创作背景

《洛中送奚三还扬州》这首诗作于孟浩然久滞洛阳时期,其时约在开元十四年(726)春夏之交。由诗题可以看出,奚三也是个羁居洛阳的游子。当他要回扬州的时候,孟浩然写下这首诗相送。

文学赏析

外出日久,乡思难禁,诗中一“羡”一“恨”对比,既表达了诗人乡恋之切,也隐隐露出仕途失意的抑郁。开篇先从奚三着笔,称道其家乡地理形势之美;接着写他此去旦夕可到扬州,得见亲人。“余亦”“南归”二句转写自己与奚三一样长期飘零在外,不能归家,处境有如奚三又不如奚三。写奚三归乡之乐,正暗衬诗人羁游在外,事业不达的苦闷。结联设问,奚三如来信询问自己将归何处,则一叶扁舟浮于江湖之上,既表明了归隐之志,又见出后会有期,深加慰藉的情谊。“江上会相逢”,似乎暗示诗人已预定回乡后不久有赴扬州之行。这也正符合诗人开元十五年(727)“烟花三月下扬州”的事实。

《洛中送奚三还扬州》全诗明白如话,洗尽铅华。为了追求口语化,诗人有意不用典故,而且,八句皆无对偶。然而全诗又平仄皆合格律,读来音韵铿锵。同时这首用口头语抒心中情的诗作还鲜明地展示出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的特色,浅语简言中咏出对友人深长的真情厚谊。

作者简介

孟浩然

孟浩然(诗星)

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