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
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
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
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
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
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
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
《杂诗十二首·其八》此诗较为详细第描绘了诗人自己躬耕不辍的过程,但却仍然不得温饱,常常饥寒交迫,只能依靠糟糠、粗布充饥、御寒,勉强度日。他承认任何人可以以适当的方法来谋生,又深感自己拙于生计,甚至连最起码的生活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顾念自身如此勤苦,而“人皆尽获宜”,于理实在不通。“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无可奈何,只有借酒浇愁,抚慰内心的愤愤不平,可以看出诗人怨中有坦然,坦然中又有怨语。
代耕(1)本非望,所业(2)在田桑(3)。
做官食俸非我愿,耕作植桑是本行。
躬亲(4)未曾替(5),寒馁(6)常糟糠(7)。
我自躬耕未曾止,饥寒常至食糟糠。
岂期过满腹(8),但愿饱粳(9)粮。
饮食岂敢存奢望,但愿饱食吃细粮。
御冬(10)足大布(11),粗絺以应(13)阳(14)。
粗布以足冬御寒,夏天葛布遮骄阳。
正(15)尔(16)不能得,哀哉亦可伤!
纵然这些也难得,实在令人心哀伤。
人皆尽获宜(17),拙生(18)失其方(19)。
他人皆已得其所,我性笨拙无好方。
理也可奈何!且为陶(20)一觞。
天理不通没奈何,举杯痛饮将忧忘。
(1)代耕:以官俸代替种田的收入,指当官食俸禄。
(2)所业:所做的事。
(3)田桑:耕种田地,植桑养蚕。泛指农业劳动。
(4)躬亲:亲自。指亲自参加农业劳动。
(5)替:废,停止。
(6)馁:饥饿。
(7)糟糠:酒糟和谷糠,指粗劣的食物。
(8)过满腹:吃得过饱,指超过最低的生活需要。
(9)粳:粳稻,大米。
(10)御冬:抵御冬寒。
(11)大布:粗布。
(12)缔:葛布。
(13)应:遮挡。
(14)阳:指夏日骄阳。
(15)正:纵然,即使。
(16)尔:这,指粳粮、粗布。
(17)尽获宜:都各得其宜,即各得其所。
(18)拙生:拙于生计。
(19)方:办法。
(20)陶:乐。
这组诗共十二首,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陶渊明五十四岁时;后四首约作于晋安帝隆安五年(401),陶渊明三十七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