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

曹操 〔两汉〕 曹操

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

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

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

食芝英,饮醴泉,柱杖桂枝佩秋兰。

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欻翩翩。

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陌上桑》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操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此诗先写游仙的路程,再写谒见、交游神仙,三写学习和修养成仙之道,四写得道后的遨游,篇末点明虽寿比南山但不忘自己的过失。全诗句式长短错落,语气则急缓相间,造成飘忽荡逸的气势,极恰切地表现了游仙的内容。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虹霓(2),乘赤云,登彼九疑(3)(4)玉门(5)

驾着五彩的虹霞,乘着红色的云朵,经过玉门关登上九嶷山。

(6)天汉(7),至昆仑(8),见西王母(9)谒东君(10)

渡过银河,到达昆仑山,专门拜见西王母和东王公。

赤松(11),及羡门(12),受要秘道(13)精神(14)

与赤松子和羡门高交流接受成仙和养生的方法保持自己精华灵气。

芝英(15),饮醴泉(16),柱杖桂枝(17)(18)秋兰(19)

吃灵芝的精华,喝甘美的泉水拄着桂枝的手杖戴着香草。

人事(20),游浑元(21),若疾风(22)(23)翩翩(24)

断绝人世间的功名利禄,尽情的遨游在大自然,就像狂风在吹动。

景未移(25),行数千,寿如南山(26)不忘(27)

在很短的时间里走了数千里,寿命如同南山一样长久也不忘自己的过失。

注释

(1)陌上桑: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曹操只是沿用旧题,内容与古词无关。

(2)虹霓:为雨后或日出、日没之际天空出现的七色圆弧。虹霓常有内外二环,内环称虹,也称正虹、雄虹;外环称霓,也称副虹、雌虹或雌霓。

(3)九疑:山名,又作“九嶷”,或名“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据司马迁《史记》载:舜南巡,死于苍梧,葬在九疑山。

(4)历:经过。

(5)玉门:古关隘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为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玉,一作“王”。

(6)济:渡河。

(7)天汉:银河。

(8)昆仑:昆仑山,西王母的居所。

(9)西王母: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居昆仑瑶池。

(10)谒东君:道家说东华为男仙居住之处,东方公为男仙之首西华为女仙居住之处,西王母为女仙之首。谒,见,拜见。东君,东王公,西王母的配偶神。

(11)赤松:赤松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12)羡门:羡门高,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13)要秘道:指成仙和养生之道。

(14)精神:指人的精华和灵气。

(15)芝英:灵芝的精华。灵芝,菌类,古人认为服食灵芝可以长生不老。

(16)醴泉:甘美的泉水。

(17)杖桂枝:一本杖枝,无桂字。

(18)佩:带在身上。

(19)秋兰:香草,属菊科,高三、四尺,秋天开淡蓝色小花。

(20)人事:指功名利禄、饮食男女等世俗之事。

(21)浑元:大气,指大自然。

(22)疾风:暴风。

(23)欻:吹动的样子。

(24)翩翩:一作“飘飘”。

(25)景未移:形容时间很短。景:日光。

(26)寿如南山:寿命如南山一样长久。

(27)愆:过错,过失。当指其在过去统一战争。

创作背景

《陌上桑》此诗是一首游仙诗,游仙诗产生很早,秦代就已出现。到汉末建安时期,由于社会动乱不安,战乱频仍,于是神仙之说盛行,求仙访道,幻想长生成为统治阶层中的一种普遍思潮,游仙诗也开始大量产生。这类诗或歌咏仙山灵域,描写列仙之趣,或借描写仙境以寄托情怀。此诗即曹操为记录自己遨游太空、与神仙交游、受神仙秘道的事而写,作年不详。

文学赏析

《陌上桑》这首诗一开始就紧扣游仙的主旨,直叙诗人驾彩虹、乘赤云升天。接着写他升天的经历、与众多仙人相见的情景以及在仙境的神仙生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写与众多仙人相见以及神仙生活时,特别写了要断绝人事和长寿,但又不忘自己的过失。既流露了对神仙生活的向往,也没有完全割舍掉对社会、对人生的牵挂。

诗以“驾虹霓”领起,通过层层渲染表达了诗人向往仙界、与神仙交往以求长生不老的心愿。然而,往事历历在目,人毕竟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末句“寿如南山不忘愆”,富有张力。当一个人希望寻求解脱又不得不面对现实时,自然会意识到自己塑造的理想国是虚无飘渺的。为此,当诗人以浪漫的笔调写飘飘欲仙的感觉时,就不得不反省过去,为曾经有过的错误提出自责。

《陌上桑》全诗虽尽说仙人之事,其本意却与仙人之事无涉。因作者“老骥伏木厉,志在千里。”实不可以消极看。主要实质意图在于运用韬晦谋略而瞒天过海,消减社会舆论误解压力,使政敌不战而屈。同时也要做出功成身退的示范。然而“寿比南山不忘愆”,只要他活着他就要完成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总御皇机,克成洪业的大誓愿。这就是他不忘愆的意思。既然“不忘愆”,又岂能“绝人事,游浑元”!故曹操在《述志令》中称“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竟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就流露出了他欲罢不能的矛盾心情。“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之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略提其述志之言以示其此诗“不忘愆”之真谛。

作者简介

曹操

曹操(魏武帝)

三国时期魏国政权奠基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县人。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明人辑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