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木海上刻诗

李赞华 〔唐代〕 李赞华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

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立木海上刻诗》是辽代东丹王耶律倍(又名李赞华)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前两句诗概括了作者的处境,由此引出了后两句被迫出走他国的原因。这是一首十分巧妙的隐喻诗,全诗意象鲜明,隐喻深微。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1)压大(1),大(1)无力(2)

小山压着大山,大山无力反抗。

羞见故乡人(3),从此投外国(4)

羞于见故乡人,从此投奔外国。

注释

(1)山:契丹文字中通“汗”,即“可汗”,北方游牧民族对君主的尊称。

(2)无力:一作“无气”。

(3)故乡人:一作“本邦人”。

(4)投外国:指投奔后唐。

创作背景

天显五年(930年),耶律倍为避辽太宗耶律德光之害,携高美人载着书籍投奔了后唐。走时立木海上、刻诗于木,《立木海上刻诗》该诗便是为记录此事而写。

文学赏析

《立木海上刻诗》是今存第一首完整的契丹人写的汉文诗,也是今存最早的辽代五言古绝。这一首诗的意思是,既然自己无力抵住他人的压迫,只好躲避。耶律倍本为皇太子,按说继皇帝位者应是自己,可帝位却偏偏落在自己的弟弟德光身上,德光不仅没有因哥哥之让位而厚待兄长,反而见疑兄长欲加害之,这就是“小山压大山”;而自己虽为兄长,但却无力对抗作为皇帝的弟弟,所以说“大山全无力”。两句诗概括了自己所处的地位,说明了自己走适他国的原因。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辽代诗歌》中指出:“山是契丹小字,其义为可汗,与汉字之山形同义异。”把契丹文与汉文融合在同一个比喻中,是一种很特殊的比兴手法,也是一首典型的中原文化与契丹文化融合的诗作。

此诗写自己在弟弟的猜忌、倾轧下走投无路的遭际,以及逃奔异国、亡命海外之时的悲凉凄楚的情怀,暴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同根相煎、骨肉相残的现实。虽然它在艺术技法上尚欠火候,有些生硬、粗糙和平直,带有契丹人开始学习作汉语诗时尚欠成熟的痕迹,但仍不失为一首能体现契丹、汉文化碰撞交融、优势互补的佳作,有着独特的审美功能和当时其他汉语诗无法替代的意义。

全诗直叙直抒,感情激愤,殊少蕴籍,天然浑成,艺术尚未纯熟,体现了草原游牧民族尚率直讳委婉的民族性格。

作者简介

李赞华

李赞华

耶律倍(899—937),又名耶律突欲,赐名李赞华,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兄,辽世宗耶律阮的父亲。《全唐诗》存诗1首。

李赞华的诗

1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