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是北宋诗人陈尧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吴江江面上微风轻拂,平波微漾,白烟高浮、色彩分明的美景。后两句则进一步,以眼前之景表现出对吴江水乡的热爱,末句尤为人传诵,暗用前典,在写景中寄寓了对吴中风物的流连之情。全诗逐一铺描,体物入情,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江南水系的优美图画,引人神驰遐想。
平波渺渺(2)烟苍苍(3),菰蒲(4)才熟杨柳黄。
吴江的水波平缓,一望无边,清清的一片青碧色;岸边的菰蒲之类的水生植物长得很繁茂,当它们成熟的时候,杨柳的叶子已开始慢慢变黄了。
扁舟(5)系(6)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7)乡。
我把小船系在岸边后,仍然舍不得离开,久久地站在岸边;我温馨的鲈鱼乡,正带着夕阳的暖意,在我的梦魂里安眠。
(1)吴江:水名,即吴淞江,又名松江、松陵江,太湖支流,经吴江县(今属江苏)北东流入海。
(2)渺渺:形容水波浩淼。
(3)苍苍:青色。
(4)菰蒲:两种生长于浅水的植物。菰:一名茭草,初生嫩芽可食,名为菰菜,又名茭白。至秋结实名菰米,又称雕菰米,与稻、黍、稷、梁、麦并称“六谷”。今日作为蔬菜食用的茭白,是菰草染上一种菰黑粉菌,不能正常抽苔开花,刺激茎部细胞增生,而形成的肥大嫩茎。菰黑粉大约在公元六世纪开始侵入菰草,影响菰米生产,当时视为病害。宋元以来,人们开始自觉地利用这种菌变过程,采食茭白(蔬菜)。蒲:蒲草,叶狭长,可用来编制包、席等。
(5)扁舟:小船。
(6)系:拴。
(7)鲈鱼:一种产于太湖一带的淡水鱼,以松江所产味最美。
《吴江》此诗作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诗人时任两浙转运副使。陈尧佐至湖州,正值“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清·宋琬《九日同诸君登慧光阁》)之时,尽管“秋尽江南草未凋”(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却已经“菡萏香销翠叶残”(李璟《浣溪沙》)了,陈尧佐二十年前曾“为《海喻》一篇,人奇其志”(《宋史》本传),至此年届五旬,霜染两鬓,平生事业半凋零,抱负未展志未伸,见芳菲园顿失芳菲,念事无成,荒草没径,夕阳晚景,又嗟人之迟暮,也发悲秋之幽情。
《吴江》这是一首描写吴江景色的七言绝句。“平波渺渺烟苍苍”是写吴江的远景。接着,写吴江的近景:“菰蒲才熟杨柳黄。”“菰蒲才熟”时,茎叶在整体上还是翠绿色的,而岸上的落叶乔木“杨柳”,经过秋天节候的染,已经呈现出一片黄色了。黄绿相映,自是艳丽诱人。这样短短两句诗,就把秋日吴江富有多种色彩变幻之美刻画出来了;同时,吴江上白烟高浮,吴江的色彩分明,又使人有秋高气爽的适意感。
诗人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自然要“扁舟系岸不忍去”了。这里也说明前二句的美景,起初是从江面上的“扁舟”之中欣赏的,因此,即使诗人已经离船上岸,也仍然陶于眼前的美景、于杨柳岸、扁舟前凝望神往,不忍离去。这是对美景直接抒发留连的深情,显现出诗人依恋伫立的形象。
“秋风斜日鲈鱼乡”,既是进一步写眼前的美景,又是更为深入、巧妙地表现出对吴江水乡的依恋之情。此句的景象也很美:“秋风”吹皱的吴江,受低角度的“斜日”照,光闪烁,犹如锦鳞竞跃。这自然使人联想到秋天是鲈肥出水之时,此地正是“鲈鱼乡”了。在结句里,明示了诗人泛舟、登岸的时间是秋日的黄昏,一般的文人墨客于秋风起处、红日西沉之时,往往伤感思家,而诗人却留连“不忍去”,兴致勃勃地赞美。“鲈鱼乡”,这就进一步表现了他热爱吴江的感情。结句不露痕迹地化用了张翰思乡的典故,更深刻地表现出吴江一带是物产丰美令人适意的鱼米之乡。王夫之《要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堤。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此结句可谓情景兼有、“妙合无因”。
《吴江》全诗善于抓住吴江美好景物的特点,运用赋的手法,逐一铺描,体物入情,情景交融,构成一幅江南水乡的优美图画,引人神驰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