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冬夜

林古度 〔清代〕 林古度

老来贫困实堪嗟,寒气偏归我一家。

无被夜眠牵破絮,浑如孤鹤入芦花。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金陵冬夜》是清代诗人林古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只是概说老来受贫的生活,实在令人悲叹;第二句归到自身,也点了“冬夜”之题;第三句写其困苦惨状,不免令人读来不快,却也仅只限于悲苦;最后一句则想象之丰富、诗思之新颖、自恃之清高及盎然谐趣,都一齐体现了出来。全诗大有谐趣,引人感奋无穷。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老来贫困实堪嗟(1),寒气偏归我一家。

年老时很穷,真是可悲,为什么夜里我睡在破烂的床上,冷空气如此之多?

无被夜眠牵破絮(2)浑如(3)孤鹤入芦花。

我没有被子只能依偎在破棉花套中,简直像一只孤独的鹤在芦苇丛中。

注释

(1)堪嗟:可叹。

(2)破絮:破棉花套。

(3)浑如:简直像。

创作背景

《清诗记事》载:林古度“晚岁卜居金陵珍珠桥南陋巷中,贫甚,暑无蚊帱,冬卧败絮中”。据此,可以推断此诗是诗人晚年作品,亦是其晚年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

文学赏析

“老来伞困实堪嗟”,说是“实可哀叹”,实际上哀叹的意味不足,嘲弄的色彩极浓。“寒气偏归我一家”,上帝如此不公平,已于自怨自艾中,透出自我嘲讽之情,随后又推出一个形象鲜明,让人啼笑皆非的比喻:“无被夜眠牵破絮,浑如孤鹤入芦花。”诗人晚年独处犹如“孤鹤”,破絮灿然如“芦花”,老人拥破絮独卧,简直“浑如孤鹤入芦花”。可谓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了。

显然,此诗的最大特点在于:谐趣。谐趣是人类最普遍的美感活动,因此也最富社会性。《文心雕龙》:“谐隐”篇释“谐”:“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即是着重谐的社会性。俗俚之人喜欢“谐”,高雅之士也不能与“谐”完全绝缘,所以,诗的阶趣有雅俗共赏之妙。诗最忌打油与轻薄, 因此,诗是最不易“谐”的。有的诗诙谐成趣,臻于诗的胜境;有的谐而无趣,流于诗的瑕疵。林古度这首诗就是“寓庄于谐”,使二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首先,它在形象选择上是有深意的。把孤身比作“孤鹤”,以显其品德,气节之高尚。鹤的志行高洁,既不同于燕雀之龌龊。又迥异于枭鸟的暴戾。林古度这只“孤鹤”,尽管“老来贫困”,“寒气”逼人,但矢志不移,不为所屈,这又显其民族气节的坚贞和乐观精神,这些极其庄重的内容是令人钦佩的。然而,在表现上它采用了诙谐、幽默的语言形式。鹤不是配以青松,而是杂以芦花,老人拥破被败絮而卧,“浑如孤鹤入芦花”,这就给涛带来了十分隽永的谐趣。表面上滑稽,骨子里沉痛,表面上幽默,内里出之于至性深情。生活是复杂的,感情的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也有各种形态。同是悲哀不一定都痛哭流涕。悲哀时可能笑,快乐时也可能哭。有人倾诉苦难声泪俱下,痛不欲生,有人却把困苦拿来消遣,或愤世嫉俗,或更加坚定、乐观。林古度以幽默的语言,运用解嘲的手法表现他的贫困生活,从而使其坚贞的气节,乐观的精神,沉痛的感情,诙谐的态度达到完美的统一,诗篇大有谐趣,引人感奋无穷。

作者简介

林古度

林古度

明末清初诗人

林古度(1580—1666),字茂之,一字那之,福建福清人。明末布衣,明亡后,隐居南京以终。早年与钟惺、谭元春为友,但其诗不受钟、谭的局限,有清新的风格。王士禛在清康熙九年(1670)选存他清顺治八年(1611)以前的诗为《林茂之诗选》,是前期的作品。士禛题林古度墓诗有“老尚歌朱鸟,魂应拜杜鹛”句,可见入清后还写有不少怆怀故国的诗篇,可惜因清代文网严酷,很少流传下来。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