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子夜歌》是女子在痴念情人时所吟唱的,感情热烈而缠绵。女子怀人的情态有千百种,这首诗选择了一个富于表现力的角度,紧紧抓住了女子痴想入迷的一瞬间来加以刻画,格外的新颖别致。
夜长不得眠(1),明月何(2)灼灼(3)。
长夜漫漫我睡不着觉,抬头看见那明月多么明亮。
想闻散唤声(4),虚应(5)空中诺(6)。
我似乎听到模糊的声音在呼唤我,我轻轻地回应着。
(1)不得眠:不能睡眠。
(2)何:何其,多么。
(3)灼灼:灼人貌。明亮貌。盛烈貌。
(4)散唤声:散乱的呼唤声。
(5)虚应:虚假地应承。
(6)空中诺:空中的许诺。
诗歌的开头二句“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在漫漫长夜里,一个女子凝视着高悬中天的明月。诗歌没有直抒她为什么思念远方的亲人,而是通过女子的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以及凝望那深邃的夜空和皎洁的明月等一系列动作,点染出她内心的愁苦和难以排遣的相思之情。“夜长不得眠”,犹如一声发自内心的呻吟,吐露出无限的寂寞;“明月何灼灼”的“何”字,则在惊叹中透出几分怅惘,如此明月照临着孤独的人儿,这番凄凉滋味唯有深夜不眠者才能体会。
“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进一步刻画女子痴想的情态。她凝望着那轮明月,少女情人,恍惚之间,她仿佛听到了静谧夜空中传来情人断断续续的呼唤声,声音是那么温柔,那么甜蜜。刹那间,她仿佛忘却了自己身在何处,情不自禁地回应了一声。这是极为传神的一个细节。“想闻”、“虚应”的失常举动,,把这位沉溺于相思之中的女子如痴如醉的神态生动地刻画出来了。
这首诗没有采用民歌常用的夸张手法来表现肝肠寸断的相思苦楚。它通过月夜不眠的情景,透出淡淡的相思;进而描写女子的幻觉。在她“想闻”情人呼唤,“虚应空中诺”这一刻,脑海中必然泛起了对温馨往事的回忆。然而,当她清醒过来,头顶上依然是万籁俱寂的夜空,陪伴她的仍然还是那轮明月,女子的心将会多么的失落,这是不言而喻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