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二首·其一

白居易 〔唐代〕 白居易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王昭君二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组咏王昭君的诗作都在昭君的容貌上作文章,前一首写昭君落入胡尘后憔悴不堪,后一首则描摹她哀求汉使替自己隐瞒容貌衰变的悲态,突出了昭君的归汉心切和作为玩物的低下地位,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怀才不遇者的惋惜。这组诗以想象的笔法,对人物的外貌、神情描摹得细致入微,且构思巧妙,曲折尽情,足堪讽咏。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满面胡沙(2)满鬓风,眉销残黛(3)脸销红。

满面的黄沙满鬓的烟尘,不画蛾眉脸颊也销尽红殷。

愁苦辛勤憔悴(4)尽,如今却似画图(5)中。

凄凉愁苦辛劳得面黄肌瘦,如今倒真像昔年画图中人。

注释

(1)王昭君:即王嫱,字昭君,汉南郡秭归人。汉元帝时选入后宫。

(2)胡沙:胡地沙土。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通称。这里指匈奴。

(3)残黛:女子年岁渐大,或心情忧郁,则少妆饰,眉毛草草而画。黛,一种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妇女以黛画眉,使之明整修长。

(4)憔悴:形容人面庞黄瘦的样子。

(5)画图:据《西京杂记》,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遍召,使画工毛延寿等图宫女之形,按图召幸。诸宫人皆赂画工,独昭君不肯,画工遂丑画其貌,不得召见。其后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与汉朝和亲,元帝将昭君赐与匈奴为阏氏。临行召见,方知其貌为后宫第一,但已无法挽回。元帝穷究其事,毛延寿等皆弃于市。

创作背景

题下原有自注:“年十七。”可知这组诗作于贞元四年(788),诗人时年十七,其时到长安未久,但已得顾况扬揄,声名噪起。诗人写这类诗,是惜古题翻新意,不一定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怀。王昭君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她远嫁匈奴,对胡汉和亲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故尔受到诗人的青睐。自晋朝石崇作《明君辞序》后,历代均有不少咏昭君的诗篇。同情王昭君者有之,谴责毛延寿者有之,讽刺汉元帝者亦有之。《王昭君二首》这组诗就属于前者。

文学赏析

第一首诗,借助想象,写昭君远嫁匈奴后的状况,刻画人物的外在形象。据史书记载,王昭君是古代著名美人,她“丰容倩饰,光明汉宫”(《后汉书·南匈奴传》),在诸多宫女中,是无与伦比的。故此在赴匈奴之前,汉元帝见之大惊,意欲留之,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然而,就是这位美女,远嫁异域殊方后,形象却大大变了样:她满面沙尘,满鬓风霜,完完全全地变成“胡妇”了。往昔的柳眉翠黛,已不复见,脸上的红云也消失殆尽。代之而来的则是愁苦辛劳,容颜憔悴,如今倒真有些像当年毛延寿给她画的像上那般丑了。从诗人惟妙惟肖的描写中,不难看出他对昭君的同情。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历史上的昭君出塞后形象是否如此,现已无凭可考,但作为诗歌,作者完全可以这样想象。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诗魔)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