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远水接天浮

王越 〔明代〕 王越

远水接天浮,渺渺扁舟。去时花雨送春愁。今日归来黄叶闹,又是深秋。

聚散两悠悠,白了人头。片帆飞影下中流。 载得古今多少恨,都付沙鸥。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浪淘沙·远水接天浮》是明代词人王越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以作者离开时是阳春佳景,回来变成黄叶深秋的对比,感叹时光之飞逝,好景之不长;下片以聚散无凭、人生易老承转,继而以眼前片帆驶去为喻,状写今古人生绵绵无尽之大恨。这首词以大景开篇,以小景结尾,情景交融。离愁别恨,生死沉浮,贯穿于行间字里。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远水接天浮,渺渺扁舟(1)。去时花雨送春愁。今日归来黄叶闹,又是深秋。

远去的流水同青空一起飘浮,带走了飘飘渺渺的一叶小舟。去时候正是春花伴雨送着春愁。今天归来黄叶漂落,又是深秋时候。

聚散两悠悠(2),白了人头。片帆飞影下中流。 载得古今多少恨(3)都付沙鸥(4)

相聚相别情悠悠思悠悠,顷刻间人已老白了头。一片船帆飞影掠过,驰向江中流。船儿能载得古今多少恨与愁?只不过都交付给了飞翔在江水上空的沙鸥。

注释

(1)扁舟:小船。

(2)聚散两悠悠:相会与相别都如悠悠岁月匆匆而去。欧阳修《浪淘沙》词:“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此处引申此意。

(3)载得古今多少恨: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此处翻新此意,将愁改动为“今古多少恨”。恨,离愁别恨。

(4)都付沙鸥: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此句化用杜甫诗意。沙鸥,水鸟名,栖息沙洲,经常飞翔于江海之上。

创作背景

《浪淘沙·远水接天浮》此词具体的创作时间已不可考。作者暂别了颠沛流离的宦游,乘船平安归来,见到晚秋江景,触景生情,创作了此词。

文学赏析

王越一生曾三次出塞,历西北诸镇,卓有战功。然经年浮沉于宦海,亦有不平之气和难言之隐,故其“词笔淡宕清逸,盖钟鼎而有山林气息者矣”(赵尊岳《惜阴堂汇刻明词提要》),《浪淘沙·远水接天浮》这首羁旅行役之词,鲜明地体现出了这种风格特色。

上片以写景为主,而情蕴其中。开头两句,勾画出一幅暮秋季节的秋江行旅图,“远水接天浮”,以一个“浮”来写“远水”,展现了江水的浩瀚苍茫,“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的景象;词人的一叶“扁舟”在浩瀚苍茫的江中飘荡,自然显得格外“渺渺”。如此写景,真切生动,泛舟江中之状,如在目前。“接天浮”的“远水”与“渺渺扁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不仅使人意识到在大自然中,人是何等的渺小;也许还表现了词人浮沉于宦海的孤独和寂寞之情。承此意绪,由此日的归程念及去日之行程,“去时花雨送春愁。今日归来黄叶闹,又是深秋”,对比鲜明。去日花雨纷飞送春愁,点明离别在暮春季节。无边的花雨,正是无边的离愁,善于以浓丽之笔写离别的凄艳之情。今日归来落木萧萧,又是深秋,这“深秋”一词,意韵深沉,既是自然界的“深秋”,亦是人生的“深秋”,清冷之笔,透露出人生的沧桑之感。“黄叶闹”,“闹”字在这里极为醒目,宋祁《玉楼春·春景》词曾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用“闹”字极获好评,此词着一“闹”字,又别有功效,将落叶飘飞的凄凉之景反以热闹之语写出,更显秋气之萧瑟。上片运笔哀感顽艳,极曲折回旋之妙。年复一年由春到秋的宦游,词人心中感叹良多。

于是过片就很自然地由景人情,写浮游宦海者人生的凄凉。“聚散两悠悠,白了人头”,今日归来,已是满头华发,词人由此感念长年漂泊之苦。“聚散两悠悠”,写一生的离别念远之痛,羁旅者,居家者,双方望远怀人的情景隐约于字里行间。那不尽的叹息中,包含着许多难以言说的酸辛,情感含蓄而深沉。无言之时,词人将笔锋一转,并宕开一笔,从追忆回到现实,“片帆飞影下中流”,看似写景,而情寓景中。此句与前面的“渺渺扁舟”相绾合,写小船凌万顷波涛,飞流直下的情景。这里“片帆”暗喻孤独之情,“飞影下中流”则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强烈痛苦的情感韵律,而达情景交融之境。结句又陡然转入抒情,迸发出“载得古今多少恨,都付沙鸥”两句。“古今多少恨”,由自己的遭遇,而想到古今无数人的遭遇,含义更加深厚。面对无可如何的现实,且将“古今多少恨”“都付沙鸥”,让它消散在天地之间。此斩钉截铁之语,实乃千回百转而出之,愤懑不平之情,抑郁顿挫之气,深深涵蕴于其中。

作者简介

王越

王越

明代中期名将、诗人

王越(1423—1498),字世昌,明代浚县(今河南浚县)人。景泰进士,授御史。天顺七年(1463)擢右副都御史。成化五年(1469)进右都御史。成化十一年(1475)进兵部尚书,曾被谪居安陆;孝宗即位,赦还。弘治七年(1494)诏起原官。不久中宫李广得罪,以广党被劾,弘治十一年(1498)忧死。谥襄敏。著有《王襄敏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