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娘墓

白居易 〔唐代〕 白居易

真娘墓,虎丘道。

不识真娘镜中面,唯见真娘墓头草。

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

脂肤荑手不牢固,世间尤物难留连。

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真娘墓》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真娘墓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真娘这位美丽而薄命红颜的深切同情与怜惜,也反映了诗人对世间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诗人将真娘的青春美貌比作初绽的桃李荷花,而她的悲惨命运则如同这些花朵遭受风霜摧残,短暂而令人痛惜。全诗对比鲜明,意象生动,意境深远,含蓄深致,三、七字句交错使用使诗作具有独特的韵律美,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真娘(1)墓,虎丘道。

真娘的坟墓,静静地坐落在通往虎丘的小径旁。

不识真娘镜中面,唯见真娘墓头草。

我未曾有幸亲眼见过真娘镜中那如花似玉的面容,只能见到她墓前那片片荒草随风摇曳。

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

如同寒霜摧残了娇艳的桃李,狂风折断了清雅的莲花,真娘离世时正值青春年少,芳华正茂。

脂肤(2)荑手(3)不牢固,世间尤物(4)留连(5)

她那柔滑的肌肤,纤细的手指,都未能抵挡住岁月的无情,一切美好的事物总是难以长久留于人间。

难留连,易销歇(6),塞北花,江南雪。

美好难以留住,容易消逝,就像那塞北短暂盛开的花朵,江南转瞬即逝的雪花。

注释

(1)真娘:又作贞娘。吴中名妓,时人比之苏小小,死后葬于吴宫之侧。其墓在今江苏苏州市虎丘山寺侧。

(2)脂肤:即肤如凝脂,比喻皮肤洁白柔滑。

(3)荑手:手指如初生的茅草芽纤细白嫩。荑(yí),初生的茅草芽。此处用来比喻女子手的纤细白嫩。

(4)尤物:特异突出的人物,古时特指美貌女子。

(5)留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此处可作留不住、难存留解。

(6)销歇:休止,消失。

创作背景

《真娘墓》这首诗作于宝历二年(826),时白居易为苏州刺史。白居易的一生中,十分关心妇女的命运,曾经写下不少的诗作,从多角度反映在封建社会压迫下妇女们的不幸遭遇,其中包括那些沦为歌妓的少女们,对她们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真娘墓》就是其中一首。真娘是唐代苏州著名的歌妓。据说她本是一个姓胡人家的女儿,父母双亡,孤苦伶仃,被骗堕入青楼,因容貌姣美、擅长歌舞而成为名噪一时的吴地佳丽。但她人品高洁,守身如玉,立志不受侮辱,为反抗鸨母的压迫而投缳自尽,葬身虎丘,墓在剑池之西的虎丘寺侧。白居易在宝历元年(825)出任苏州刺史时,在一年多的任期内,曾十二次游历虎丘,并重开虎丘寺路,种植桃李莲荷二千余株。并且在这一时期凭吊真娘墓时,怀着无限惋叹之情写下了此诗。

拼音版

zhēnniáng

zhēnniángqiūdào

shízhēnniángjìngzhōngmiànwéijiànzhēnniángtóucǎo

shuāngcuītáofēngzhéliánzhēnniángshíyóushǎonián

zhīshǒuláoshìjiānyóunánliúlián

nánliúliánxiāoxiēsāiběihuājiāngnánxuě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诗魔)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