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大庾岭》是清代诗人朱彝尊创作的一首诗。诗的首联描绘了大庾岭的险峻雄伟,继而由驿站西边梅花引起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限感慨;颔联写丞相祠、越王城都已冷寂荒芜,历史的遗迹已经衰败;颈联写诗人吊古伤今,产生思乡之情;尾联写遥望家乡,起伏的山峦、落日的余晖已经洒满了漫漫旅途,一种苍凉之感油然而生。此诗写景、抒怀融为一体,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感慨和浓厚的思乡之情,含蓄蕴藉,沉郁顿挫。
雄关(1)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2)。
梅岭间雄关直上耸立云霄,驿路边年深岁远梅雪飘。
丞相祠堂(3)虚寂寞,越王城阙(4)总荒芜。
丞相张九龄祠堂香火冷,越王赵佗城阙终寂寥。
自来北至无鸿雁(5),从此南飞有鹧鸪(6)。
北来的大雁飞不到此地,南飞的鹧鸪与梅岭争高。
乡国(7)不堪重伫望(8),乱山落日满长途。
乡关何处无法再远眺,乱山中日落黄昏路途遥。
(1)雄关:指梅关,在大庾岭上。
(2)驿路梅花岁月徂:驿路:古代的交通大道,沿途设置驿站,供往来出公差的官员们休息。梅花:大庾岭上多梅花。岁月徂(cú):指年代久远。徂:往,逝。
(3)丞相祠堂:指大庾岭上张九龄祠堂。丞相:指唐宰相张九龄,九龄为岭南人。
(4)越王城阙:在今广州城西。越王:指南越王赵佗。
(5)北至无鸿雁:相传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即返,不再向南过大庾岭。
(6)南飞有鹧鸪:鹧鸪畏寒,适于南方。鹧鸪:鸟名。
(7)乡国:故乡。
(8)重伫望:重:再。伫望:站立四望。
《度大庾岭》此诗作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当时朱彝尊应广东高要县知县杨雍建之聘赴广东,道经大庾岭。
《度大庾岭》诗的首联“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多月徂”描写了大庾岭上梅关附近的景象:雄关独峙、山顶孤云飘动,气象不凡。古代相传南岭梅花南枝先开,北枝后放,十分奇特,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今驿路两旁不见一枝梅花。在此,诗人抒发了世事更迭、沧海桑回的感慨。一个“孤”字,写的是岭云,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与尾联“乡国不堪重伫望”遥相呼应。
颔联“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紧承首联。“丞相祠堂”是眼中之景,“越王城阙”则是想象之景:昔日开元盛世中的一代名相张九龄的祠堂,现在只能寂寞地面对空山,曾雄霸一方的南越王越沱的都城,如今也长满荒草,一片凄凉。“寂寞”、“荒芜”两个词,表现了作者的无限惆怅和感慨。
颈联“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从飞禽着眼,写此地的荒僻,凄苦之情溢于言表。自古以来人们即认为:衡阳回雁峰,是南飞大雁的回头之地,而大庾岭在回雁峰以南,所以大雁从来也飞不到这里。只有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使远离家乡的行人意乱神迷,顿生孤独、寂寞和前途渺茫之感。
尾联“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故国的感情,“不堪”二字,写得沉重苍凉;“乱山落日”则表现出诗人对前途的忧虑悲观的心情。
诗中所包含的浓烈的感情,也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叹,而是一种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诗的前两联所抒发的沧海桑田,今不如昔之感,表达了对明亡的感叹和对清廷的不满。“丞相祠堂虚寂寞”暗指明末温体仁等奸相对明覆亡的历史责任。同为宰相,但张九龄为贤相,而温体仁为奸相,无法与张九龄相提并论,因则诗人认为张丞相难免寂寞,这里寓含着对误国权臣的鞭挞。“越王城阙总荒芜”暗指桂王离开肇庆之事从此之后,明朝的故都恐怕也要和越王城一样荒芜,再无复兴之日。这里包含着诗人深切的亡国之痛。“乡国不堪重伫望”,并非仅指诗人的一已之痛,而是含山河变色、不堪回首的感叹。“乱山落日满长途”不仅是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更是对明室前途的忧虑。
《度大庾岭》这首诗较典型地体现了朱彝尊早期诗歌的风貌,他的七律受杜甫和明七子的影响较深,注重气象的开阔和词句的典雅,如此诗融写景、吊古、抒怀予一炉,虽刻划乡思,却写得含而不露,颇得沉郁顿挫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