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初捐宴赐金,当时南牧已骎骎。
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竟陆沉。
华表鹤来应有语,铜盘人去亦何心。
兴亡谁识天公意,留着青城阅古今。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是金代诗人元好问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前二联追溯金廷覆亡的原因,后二联抒发国破家亡的情愫以及自己被迫离开京城的痛楚。作者亲身经历改朝换代的沧桑巨变,以一个历史见证人的身份,深刻反思了金王朝走向覆灭的历史演变。
塞外初捐宴赐金(1),当时南牧(2)已骎骎(3)。
朝廷为振作边境守军的士气,奖励他们宴会费;当时蒙军已加紧侵略南方。
只知灞上(4)真儿戏(5),谁谓神州(6)竟陆沉(7)。
只知金军有如汉霸上驻军,军纪松弛,潜伏危机;但想不到的是国家竟因此沦亡。
华表鹤来应有语,铜盘人(8)去亦何心(9)。
仙鹤再次降临,停在华表上,看到“城郭如故人非昔”景象,心情非常沮丧;铜盘人被迁徙,心情又当如何?
兴亡谁识天公意(10),留着青城(11)阅古今(12)。
国家的兴亡,取决于天意,有谁可以预料?历经劫难而不变的青城,便是历史的见证。
(1)宴赐金:金海陵王正隆年间,朝廷为了振作士兵们的士气,拨款给驻守边关的部队,作为宴会费。
(2)南牧:南下放牧,在此借喻蒙古骑兵南侵。
(3)骎骎:形容走得快。
(4)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部。
(5)真儿戏:此借喻金军纪律松弛,不堪一击。
(6)神州:中国。
(7)陆沉:灭亡。
(8)铜盘人:汉武帝晚年,听信方士之言,于长安建章宫筑神明台,上铸铜人,手持承露盘,以承接高空露水,供帝饮用以求长寿。
(9)何心:心情如何。
(10)天公意:上天的意思。
(11)青城:地名,北宋徽、钦二宗降金处,位于汴京城南约五里。
(12)古今:历史的变迁。
金哀宗天兴二年(公元1233年),旧历癸巳年,汴京守将崔立以城降于蒙古,在离汴京南五里处的青城订立城下之盟。四月二十九日,青城中的金遗臣都被赶出京城,被拘管在聊城。《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此诗正是诗人被蒙古军队押解出京时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