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都门鞭影摇红,山色空濛,林景玲珑。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
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路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
出都门(3)鞭影摇红(4),山色空濛,林景玲珑(5)。桥俯危(6)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
骑马走出都门,马鞭在朝霞中挥动。山色朦朦胧胧,林中的景色逐渐明朗起来。卢沟桥横卧在浪波之上,来往的车马一直通向遥远的关塞。栏杆高耸,直插长空,远远望去。
起宿霭(7)千寻(8)卧龙,掣(9)流云万丈垂虹。路杳(10)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11)。
卢沟桥就像是千寻卧龙从昨夜的云雾里飞腾而起,又像是拉住流云垂向大地的万丈彩虹。大路迢迢,稀疏的钟声隐约可闻。行人渺小如同蚂蚁,都在月宫里徜徉。
(1)折桂令:双调常用曲牌。又名蟾宫曲。
(2)卢沟晓月:元代燕山(今北京地区)八景之一。卢沟:即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今北京市西南永定河上,为金大定(1161—1189年)时所建。
(3)都门:都城大门。
(4)鞭影摇红:马鞭在朝霞中挥动。
(5)玲珑:娇小灵活,指物体精巧细致,也指人灵巧敏捷。
(6)危:高。
(7)宿霭:久聚的雾霭。
(8)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为八尺。
(9)掣:拉、拽。
(10)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11)蟾宫:月宫,俗传月中有蟾蜍,故称蟾宫。
《折桂令·芦沟晓月》这是一首描绘元代卢沟桥晓月很有特色的散曲。此曲描写卢沟晓月的优美景色。作者以动写静,使画面充满动感,意境十分开阔,气势也比较宏大,全方位地展示了卢沟桥畔的景物特点,结句似真似幻,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美景的赞美之情。全曲意境深远,气势磅礴。
当时,卢沟桥是出入京都的大门,每当夜幕还未完全退去,桥上便已经车水马龙,人流如织,远处山色依稀,树影玲珑。此曲的首句便展现了这一情景。
“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这三句运用排比句式:“俯危波”言其险,“通远塞”喻其阔,“倚长空”显其高,寥寥数语,勾勒出卢沟桥的高大、雄伟、壮观,层次分明,且极为准确、生动。“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这两句运用比喻、对偶和夸张的写法写卢沟桥,形象地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和寥廓的境界,极为形象、传神。
结尾三句,照应开头的晓行,诗人运用比喻的写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卢沟桥与晓月、天上与人间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恬淡愉悦深遂高远的境界。诗中的“疏钟”、“行人”把画面点染得鲜活生动。最后一句“如步蟾宫”切合题中之“晓月”,如同带进了一个神话般的世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