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
《别严士元》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通过描写送别友人严士元途中所见景物,感慨宦海沉浮,朋友伤别,感叹怀才不遇,前途渺茫。全诗运用一连串“景语”来叙述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行动,即写景是为了叙事抒情,其目的不在描山画水,然而毕竟又是描写了风景,所以画面生动,辞藻美丽,诗意十分浓厚。
春风倚棹(1)阖闾城(2),水国春寒阴复晴(3)。
水国的天气带着初春的寒意,忽晴忽阴,忽好忽坏;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我所乘的船停泊在苏州城外。
细雨湿衣看(4)不见,闲花(5)落地听无声。
蒙蒙细雨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枝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声响。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6)南万里情(7)。
薄暮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太湖之南碧草如茵,绵延万里。
东道(8)若逢相识问,青袍(9)今日(10)误儒生(11)。
或许有朋友会问到我的境遇,请转告他们,我这个一介书生,命途多舛,已被“青袍”所误。
(1)倚棹:泊舟,停船。
(2)阖闾城:即今江苏的苏州城。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阖闾所筑。
(3)水国春寒阴复晴:一作“水阁天寒暗复晴”,又作“水国春深阴复晴”。春,一作“犹”。
(4)看:一作“人”。
(5)闲花:指野花。
(6)湖:指太湖。
(7)情:一作“程”。
(8)东道:一作“君去”。
(9)青袍:又称青衿。唐代贞观四年(630)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上元元年(674)又规定,八品官员服深青,九品官员服浅青。
(10)日:一作“已”。
(11)儒生:诗人的自称。
关于《别严士元》这首诗的写作年代、背景和本事,已难以确切考证。从“春风倚棹阖闾城”句可知,此诗当作于今苏州城。从已考知的史料看,作者一生中曾有过两次离苏州,一次是被贬为南巴尉时,一次是赴淮西鄂岳转运史判官时。被贬南巴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初,诗中“春风”“春寒”句证明,作诗时是在冬末春初,时间与被贬南巴的时令相吻合。又诗末有“青袍今已误儒生”句,印证其作于遭贬之后,郁郁不得志之时。按唐朝的服饰制度,三品官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每品又有正、从和上、中、下之别。南巴尉属从九品下,正好服青。由此推断,此诗大约作于至德三年(758)初,诗人第一次被贬,行将赴任之际。